14
A+ 大本報記者 朱容頡
“我叫李曉光,今年59歲,是一名醫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一名醫生,我必須堅決響應號召,沖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第一線。為此,我向黨組織申請,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麻醉醫師李曉光在入黨申請書中如是寫道。
李曉光在牙克石長大,1985年1月在牙克石林業衛校畢業后,在根河林業局醫院參加工作,幾年后,舉家遷往哈爾濱,并考入哈爾濱中醫藥大學,截至目前從醫35年。59歲的李曉光為什么要沖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第一線?為什么向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日前,記者在李曉光休息時間對其進行了電話采訪。
59歲的他主動請纓,奔赴抗擊疫情第一線
“我的父親是一名老紅軍,一直以來,他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我們,有危險第一個沖上去是一個戰士的責任,作為醫生,面對疫情我就應該像戰士一樣沖在前面。”
李曉光告訴記者,回首他的從醫生涯,每次面對嚴峻考驗,身邊的黨員都主動挺身而出,沖在前面,干在實處。在得知醫療隊要成立臨時黨支部的消息后,他鄭重地寫下了《入黨申請書》,并主動請纓加入援鄂隊伍,前往抗擊疫情第一線。
這次前往疫情一線的醫務人員共有44人,分為普通救治組、危重救治組、臨床檢驗組、后備護理組。而李曉光是危重救治組中唯一的一名麻醉科醫師,也是這次援鄂醫師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出生于1961年,現年59歲,明年他就要退休了。干了大半輩子的麻醉工作,減輕病人的痛苦是他一直以來的追求。汶川地震那年,李曉光曾報名救援。經過培訓后,由于前線暫時不需要麻醉醫師,便沒有到達一線,這也成了他的一大遺憾。李曉光告訴記者,這次報名,他沒有和家里人商量,但堅信家人一定會理解和支持的。
正是因為上一次的遺憾,李曉光十分珍惜這次援鄂機會。“這可能是我職業生涯里的最后一次機會了。趁著自己還沒退休,要繼續為國家、為人民做點事。”從自愿請戰組成醫療隊,到馳援武漢抗疫,只有一兩天的時間。這個春節,李曉光沒有和家人們好好吃上一頓飯,就奔赴武漢抗擊疫情的一線。
“聽到曉光奔赴一線的消息,我們很驚訝,但更驕傲”
“現在,我們正在去機場的路上,我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院黨委認命我為應急醫療隊醫大四院第一批駐武漢醫療隊隊長,并帶領大家進行了宣誓!”1月27日下午4點36分,“年輕的五班人”微信群里出現了這樣一條消息,而這條消息也牽動著每位同學的心。
“曉光上前線了!”
“我們的共產黨又多了一份新鮮血液!”
“曉光,為你點贊!”
“曉光辛苦了!注意安全。”
“曉光,注意防護。”
“在大災大難面前,我最敬佩軍人和醫生,他們的逆行,總是感動的讓我熱淚盈眶……心誠血熱,疫情終將戰勝!冬將盡,春可期。曉光,加油!”
“曉光,我們等你圓滿完成任務,平安歸來!”
……
陸續看到李曉光奔赴前線的消息,同學們都表達著關切和欣慰,同時,也為老同學捏了一把汗。
“李曉光真的是我們林區人、牙克石人的驕傲。”他的同學們談論起李曉光,每個人的高頻詞語都驚人的一致——低調、善良、大愛無疆、人平凡,卻做出了那么不平凡的事……
李曉光的同學沈元發發微信告訴記者:“李曉光是我們同學的驕傲、榜樣和楷模。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盡職盡責。”
“他從來不嫌貧愛富,同學們生病了去哈爾濱看病,都會給他添麻煩。我們到哈爾濱舉目無親,覺得有一個從醫的同學就像是有了救星。每次找到他幫忙,他都會全力以赴。”同學魏淑萍在群里這樣評價李曉光。
“李曉光是我們同學里最可敬的人”
“這么多年來,我的朋友、家人們,少說都有20幾人給他添過麻煩。生病了需要去哈爾濱,我就會把曉光的電話號碼給他們,曉光每次都非常熱心地幫忙聯系醫院,對曉光,我心存感激。”
每一位向記者訴說對李曉光存有感激之情的人都坦言,李曉光像一縷陽光,在病人和家屬心情灰暗、情緒緊張的時候,用他樸實的言行溫暖了大家。
李曉光馳援武漢的這幾天里,“年輕的五班人”微信群里的消息一直不停,每一個人都在為李曉光祈禱,祈禱他健康、平安歸來。
“存好心、說好話、辦好事、做好人。”李曉光的同學烏蘇榮這樣評價他。
在一間書房里,寧志君洋洋灑灑地寫下了這樣幾行詩送給他的同學李曉光:
《贊同學》
戰前入黨把擔肩,
疫情面前不畏險,
率隊前往第一線,
人民重托力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