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走基層融媒體報道組記者 王曉虹 劉洪林 包文君 冬梅 劉雪婷 通訊員 王剛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伊圖里河林區的這片熱土上,崔曾女精神被廣泛傳承。它宛如伊圖里河流淌的紅色“血脈”,融入每個人的血液中,成為干部職工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更有責任有義務深入挖掘、提煉崔曾女精神的新時代內涵,憑心百折不撓,用腳踏實前行,無愧歷史擔當,在這個最好的時代鐫刻出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烙印。”
5月26日,在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黨委舉辦的“獻禮建黨百年 學習身邊楷模———優秀共產黨員崔曾女”專題學習研討會上,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連寬擲地有聲地說。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黨委用好本土“紅色資源”,通過以紅色引領綠色,講述林區故事,加強黨性修養、強化責任擔當,堅定理想信念、激勵奮進力量。公司上下再次掀起向崔曾女同志學習、傳承崔曾女精神的熱潮,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提高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傳遞紅色“接力棒”
“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大興安嶺人精神,我立志成為像崔曾女一樣的人,清貧而富有,平凡而偉大,把一切獻給黨……”崔曾女紀念林里,一批又一批青年黨員面向崔曾女塑像,莊嚴宣誓。
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伊東林場生態功能區內301省道西側,面積13.9公頃的崔曾女紀念林,每年“清明”、“七一”,都有大批職工群眾前來祭奠,聆聽紅色故事,感悟紅色精神。這里,早已成為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林里,蒼松挺立,白樺高潔,百卉吐芳,崔曾女塑像矗立其中。
崔曾女先進事跡宣講人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機關黨委副書記范偉軍說:“崔曾女的事跡,每一次講每一次都被感動著,越講越覺得她的偉大,她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常讀常新。”
自崔曾女塑像修建起,伊東林場干部職工主動承擔起看護崔曾女紀念林的任務,并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夏天種花,冬天掃雪,每個月都要來打掃衛生,清除雜草。
林場主任李勝偉記得,剛到伊東林場工作時,老主任就把他領到紀念林,鄭重地說:“看護紀念林的接力棒就交到你手里了,我們守護的不僅是伊圖里河人精神所在,更是大興安嶺人精神所在,等到有一天你離開伊東林場時,一定要傳給下一任。”
一棒接著一棒,傳承的不僅是守護職責,更是崔曾女帶給人們的一種精神力量。
崔曾女信仰堅定、對黨忠誠的優秀品格,牢記宗旨、艱苦奮斗的敬業精神,甘于清貧、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務林人。
在這片熱土上,一代代務林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臥斯門“林三代”的情懷
眼前的張寶林,個頭不高,盡管他才只有55歲,但看起來卻有60開外。古銅色的臉被歲月雕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一雙寬厚的手粗糙而有力。老張1991年入黨,1997年從伊圖里河林業局局址來到溫河臥斯門林場,一干就是24年。這些年來,干過工段長,當過支部書記,不管做什么,都沖在前面。
張寶林的父親,19歲就來到伊圖里河,成為第一批大興安嶺的開發建設者。
“父親常說,人不管走到哪兒,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咱們的根就在林區。”這話,張寶林一輩子都不會忘。
“榜樣并不遙遠,她就活在我們身邊,崔曾女讓我明白了什么叫愛崗敬業,什么叫執著堅守,她的精神一直鞭策著我勤奮工作。”說起崔曾女,張寶林激動不已。
張寶林剛到林場時,林場只有一排破房子,上山采伐,20個人擠在一個帳篷里。沒電,就點蠟燭,沒水,去河里打,冬天刨冰吃,冰化了上面都是草根子,大家笑著叫它“百草藥”。
當年他們采、集、裝都干,沒有電,晚上裝車,就點一堆篝火,用木頭做成跳板搭在火車上,踩著跳板,晃晃悠悠地扛著大木頭裝火車。
條件艱苦,工作危險,但大家以苦為樂,無怨無悔。
中午時分,臥斯門林場刮起了大風,春防期最怕這樣的天氣,張寶林放心不下林子要去巡護,就這樣,記者跟隨張寶林一邊巡護一邊聊開了。
“停伐前,我們還挺茫然,今后靠啥活呀,停伐后,我們享福了,不用出大力,掙得比以前還多。當年砍樹是為國家做貢獻,現在看樹也是做貢獻。”對于停伐,張寶林有自己的看法。
如今每年3月,張寶林和工友們就投入了緊張的工作,管護、防火、造林……
在臥斯門林場轄區內有7個農業點,為了做好防火工作,他們采取跟點作業的辦法,一個職工包一戶,農業戶種地他們跟著做宣傳、查隱患,生怕大機械作業冒火星,引燃干草甸子,緊緊把住第一道防線。
防火期正值造林最佳時期,為了不誤苗木生長,快撲隊員身穿防火服,帶著強力滅火機上山造林,一旦有火情發生,第一時間投入滅火戰斗。
“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好好干,就要看好林,植好綠。”張寶林眼神堅定地說。
“你看,這片林子是我1998年栽的,現在都成林了,綠得多好看。每次巡護時,看到它們,心情就特別好,當年再苦再累都值了。”
順著張寶林手指的方向,記者望去,遠處的那片林郁郁蔥蔥,陽光正好,樹葉熠熠閃光。
說起兒子,張寶林滿臉的笑容,雙手使勁地搓著,抑制不住的喜悅。
“這小子,挺爭氣,這不,剛剛提為我們林場副主任了!”
張寶林的兒子叫張戰武,今年33歲,從2007年參加工作就一直在臥斯門林場,是林場里年齡最小的。
林場的職工年齡偏大,基本上都是50多歲,30多歲的就張戰武一個。
“每到防火期、造林期,在山上一干就是幾個月,沒有通信信號,沒有長電,一個年輕人是怎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這份清苦的?”帶著這份疑問,記者采訪了張戰武。
“我家三代都是務林人,這是一種職責和使命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同樣是古銅色的臉,張戰武眉宇間透著剛毅。
“崔曾女是一個為了信仰而奮斗終生的人,一個只想工作不求索取的人。在林區開發建設中,正是有了像崔曾女一樣務林人的奉獻,才會有今天的林區。和她老人家相比,我還差得很多,我們就要傳承好這種奉獻精神,守護好這片綠色。”
榜樣是旗幟,代表著方向。沖鋒之時逆行而上,困難面前絕不退縮。
去年5月1日,溫河發生雷擊火,張戰武接到火情消息,和三位撲火隊員背上強力滅火機,第一時間趕往火場。“當時干脆沒時間想別的,只想著能快點把火滅了,不讓森林遭到更多的損壞。”說起那場雷擊火,張戰武神情凝重起來。
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是職責,更是使命。
外形俊朗、工作上進的張戰武至今還沒結婚,“我們一年得有大半年的時間在山上,以前沒有通信信號,一上山人就失聯了,工資還低,哪個姑娘愿意和咱處朋友?現在好了,通了4G網絡,工資也連年漲,特別是去年,是跳躍式增長,會有好姑娘看上我的!”張戰武信心滿滿。
一對夫妻的奉獻與堅守
有一種感情,叫“并肩戰斗”;有一種恩愛,叫“夫妻同心”。
剛剛被提升為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喬建華和妻子白牡丹就是這樣一對讓人欽佩的夫妻。
2009年,21歲的喬建華來到伊圖里河。半年后,喬建華和妻子下基層鍛煉,來到了溫河分公司,他做技術員,妻子在溫河分公司機關工作,夫妻倆在這里一干就是12年。
喬建華和妻子是大學同學,組織上分配他們到溫河時,喬建華是有心理準備的,“我家是興安盟農牧區的,農村長大的孩子,吃過苦,下基層沒問題。”
可他們來到溫河,特別是喬建華來到山上,卻是另一番滋味了。這里遠比想象的還要苦。特別是一到造林期,作為技術員要跟班作業,一上山就要十天半個月,住的是帳篷,沒有電,沒有通信信號,與山下聯絡,全憑一部對講機。在莫那根林場住時,40平方米的舊房,四處漏風,一張用大釘子釘的木頭桌,就是大家的辦公桌,上下鋪住6個人,這里既是宿舍,又是辦公室。
因為條件艱苦,當年一同來林區的40多人,最后扎根在基層的除了他們夫妻倆,所剩無幾。基層苦臟累不說,工資水平還低,付出的和得到的不成正比。為什么還要留在這里?
喬建華思想不是沒有過波動。
那一次,他來到了崔曾女紀念林,默默地站立在塑像前,想起了2009年,剛來伊圖里河時,這里正掀起向崔曾女同志學習的熱潮,他的入職第一課就是學習崔曾女的先進事跡,崔曾女的事跡深深打動了他。喬建華至今還記得,當晚,他心潮澎湃地寫下了入黨申請書,“我真切希望加入黨組織,立志要做一個像崔曾女一樣的共產黨員,把一切獻給林區,獻給黨。”
“是啊!最可愛的人在基層,他們以山為家、與林為伴,不畏艱苦、默默奉獻,工作艱辛繁重,待遇薪資微薄,但無怨無悔。像崔曾女一樣的一代代務林人把青春獻給了綠色事業,為祖國植好綠、護好林。我為什么不能呢?我因林而來,因綠而堅守,我已經離不開這片森林了。”喬建華在崔曾女紀念林前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從此,再未改變。
用“一心撲在工作上”來形容喬建華夫妻一點也不為過。
喬建華的兒子喬治邦,今年8歲,在海拉爾讀小學二年級。孩子個性獨立,品學兼優。
而孩子獨立的個性,是從小獨自在外生活歷練出來的。因為想讓孩子學蒙語,喬建華夫妻倆“狠心”把5歲的孩子送到了海拉爾一家托管班,在一家可以教授蒙語的幼兒園上學。喬建華一忙起來,一個月也見不到兒子一次面。
還是在父母懷里撒嬌的年齡,小小的喬治邦已經要自己面對一些事情了。
每次孩子放假回來,喬建華都明顯感覺到兒子對他有陌生感,為了能增進父子倆的感情,喬建華擠出一切時間陪伴兒子。可往往孩子剛剛想伸開雙臂投入父親懷抱時,又到了開學時。
從喬治邦上幼兒園起,每一次放假,喬建華都要帶他到崔曾女紀念林前敬獻鮮花,和他講崔曾女的故事。
今年,喬建華和兒子又來到紀念林,喬治邦揚著小腦袋看著崔曾女塑像良久,認真地說:“爸爸,我把崔奶奶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聽了。我懂了,你和媽媽不陪我去上學,你們住在沒有超市、沒有肯德基漢堡包、還打不通電話的大山里是為了什么,你們是想成為像崔奶奶一樣的人啊!我長大也要做像崔奶奶這樣的人,守護這片森林。”
那一刻,喬建華淚目了。孩子雖小,但他長大了。
短 評
崔曾女,信仰堅定、對黨忠誠,牢記宗旨、艱苦奮斗,甘于清貧、無私奉獻,她以“把一切獻給黨”的生命承諾,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
在伊圖里河林區,不同時代的務林人,血液里流淌著同樣的紅色基因,他們以奉獻履行職責,用忠誠擔當使命,紅色“接力棒”代代相傳。
今天的伊圖里河干部職工,正以嶄新的面貌,接好一路傳遞下來的紅色“接力棒”,存踏實之心、鼓實干之勁、行務實之舉,戮力同心,砥礪奮進,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林區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