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色引領綠色 講述林區故事·走基層蹲點調研 | 重生態厚植底色 同攜手逐綠前行
六月的綽源,卉木萋萋。一片蔥郁的綠色從街道延伸至遠山,其中夾著規整的青灰和星星明黃,黃的是蒲公英花,灰的是芍藥田。不遠處傳來布谷鳥的啼叫,天鵝翱翔湖中,水面泛著天光……
林區為布,生態為筆。如今的綽源森工公司在生態保護建設上下足功夫,穩步實施國土綠化、森林質量提升、資源保護、創新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等一系列措施,森林資源不斷增長、生態環境穩步向好、荒山變為綠山化為金山、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一幅山環水繞林擁的和諧發展畫卷渾然天成。
每年春季的“頂漿期”,總能看到這樣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四五人一組拿著鋤頭,扛著鐵鍬,有的拉線定位、有的揮鍬整地、有的挖坑培土、有的扶苗澆水。無論是山坡上還是溝塘里,都閃現著綽源森工公司干部職工忙碌的身影。
“根據公司統一安排,在確保森林防火工作的同時,各單位的植樹造林工作也在同步開展。” 育林林場主任毛忠木對記者說,截至目前,該林場今年已完成苗木栽植近15萬株,其中干旱陽坡用苗3800余株,云杉1000株。
說到“干旱陽坡”,毛忠木一下打開了話匣子。“干旱陽坡地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坡陡、石多、土薄,水土很容易流失,生態非常脆弱。我們針對這種特殊情況,因地制宜采取了很多辦法——坡陡,那就壘砌魚鱗坑,涵養水土;石多,那就‘背土上山,客土造林’;缺水,那就覆蓋地膜,一方面減少水分蒸發,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草的生長??傊?,就是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對于綽源森工公司的職工來說,綠化工作遠不止干旱陽坡造林一項。今年5月,為搶抓苗木種植的黃金期,綽源森工公司在勞動節當天便開始了春季造林綠化工作。烏塔公路兩側,森林調查設計隊陸續把運苗車上的樟子松苗卸下,移栽到景觀林中;育林林場生態功能區,森林消防員緊鑼密鼓地開展放樣工作;各單位的造林一線,森林經營管理部的技術人員認真開展現場勘查和技術指導工作……這一切只是綽源生態建設工作中一個縮影。截至目前,綽源森工公司今年已完成苗木栽植88.92萬株,補植補造15001畝,重點路段綠化1036畝,人工造林600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550畝。這組數字背后,是無數務林人的默默耕耘。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和付出,“種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綠一坡”才從祈愿變成為現實。
“由于歷史原因,綽源地區林牧間的矛盾還是比較突出。”綽源森工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王耀國向記者介紹,由于綽源畜牧業長期以來一直停留于原始粗放經營的狀態,牲畜常常無人看管巡護,部分區域牛馬羊啃食踐踏樹苗的現象較突出,給林地保護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為防止過量養殖和放牧對森林生態造成破壞,預防牲畜疫源疫病的傳播,今年,綽源森工公司聯合鎮政府、森林公安局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加大對牲畜養殖的管理力度,下發了《牲畜養殖產業管理辦法》,通過對生態功能區內從事養殖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入戶摸底調查,制表上報;新造林地架設圍欄;利用網絡、發放傳單、組織宣講團入戶對養殖戶積極宣傳,確保每次放牧有專人看護;嚴禁個人私自招攬外地養殖戶進入本地區,控制養殖規模達到合理的載畜量等方式,積極保護林地和造林成果。
“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在兩至三年的時間內,努力做到從散養到集中飼養、從無人看管到有人看管、從無限制放牧到指定區域放牧、從原始養殖到現代養殖,合理利用林間空地,最終實現綽源地區林業和畜牧業的和諧發展。” 王耀國信心滿滿。
為青山護航,與綠色同行。
除不合理養殖牲畜帶來的隱患外,林地保護工作還有一個更棘手的威脅——林火。防火一直是林地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間,綽源森工公司不斷在防撲火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力度,其中森林眼視頻監控系統、衛星定位系統和4G網絡全覆蓋的引入和實現,徹底解決了邊遠林區通訊“老大難”問題,為火場指揮和預測預警通訊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森林眼”是守護綽源林海的重器神兵,于2016年開始施工安裝,經過近兩年的安裝調試,實現了對火情全天候無死角的監測。
應急事務處調度室的技術人員指著面前的LED大屏幕向記者介紹說“我們這個‘森林眼’其實是有兩個眼睛,一個主要負責白天的檢測,另一個是紅外熱感鏡頭負責夜間檢測?,F在的16個‘森林眼’在火情識別、撲救指揮、災損分析、最短路徑分析等方面上,相較傳統的火情監測有著明顯優勢,可以彌補過去人工地面巡護和瞭望員監測的短板和不足。”
雖然“森林眼”功能強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的人工監測已經被完全取代,由于技術和氣候、地理等因素,森林眼監測系統會面臨斷電、大霧大雨天監測能力下降、火情誤判等情況,仍需瞭望員監測和地面巡護的輔助。
同時,為牢牢掌握森林防火戰役主動權,綽源森工公司設立了26座固定管護站,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為破壞森林資源現象;在森林防火上采取了超常規措施嚴控火源,加大了防火宣傳、預案落實、監督檢查力度;嚴格執行24小時防火值班值宿等制度嚴防死守,層層傳導壓力,切實把各項防范措施落實到位,至今已實現連續18年無火災的好成績。
護林不僅是個辛苦活,還是個技術活,需要的不僅是踏實肯干,還要勤于思考。
“這個辦法最早是我想出來的。”當問到誰是第一個想到為樟子松大苗綁“定風樁”這個辦法時,曾任綽源森工公司防火辦主任(現為宣傳部部長)的張峻濤回答說。
綽源森工公司烏塔公路兩側的景觀林主要栽植八、九年生的樟子松大苗,由于苗木株體較高,枝葉茂密,抗風性相對較弱,如何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一直是個讓人頭疼的難題。
“一開始,我們用過桿子支苗木,也使用過綁繩的方法,但是都存在一些弊端。摸索了很多辦法后,終于找到了定樁加麻繩捆綁的方法,實踐證明,效果非常不錯,去年我們大苗綠化的成活率達到了國家標準。”王耀國說道。
辛勤付出,收獲碧綠一片。相比“十二五”期末,“十三五”期間,綽源森工公司活立木總蓄積33203640.2立方米,同比增長18%,累計完成人工造林5904畝、重點區域綠化2879畝、退耕還林8426畝、生態脆弱區恢復453畝、補植補造60047畝、森林撫育135萬畝。
在烏塔公路局址北入口一下車,就能看到2000畝林藥間作示范基地,這里種著金蓮花、芍藥、返魂草等中草藥。
由于中草藥一般都具有喜陰的特性,外加林地土質肥沃,水源充沛,空氣濕潤,非常適合中草藥生長。在林間空地植樹,在樹行中間種植中草藥,不僅對藥材生長有好處,通過整地、除草、松土等,還可以撫育幼林,促進林木生長,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為林業職工增收致富鋪就致富路。
靠山吃山不損山,靠林吃林更護林。全面“停伐”后,喊了大半輩子“順山倒”的務林人放下油鋸不但沒有“餓肚子”,反而錢袋子更鼓了、致富路更寬了。
早在2009年,綽源森工公司就對發展林藥間作模式保持了較高的關注,時任林業局副局長的戚慶輝,主動請纓當中草藥發展帶頭人,多次到吉林、安徽等地考察。為了更好地引領職工群眾發展林下經濟,戚慶輝首先說服了自己的妹妹戚冬菊來綽源種植中草藥,如今,戚冬菊已經成為綽源當地遠近聞名的中草藥“土博士”和林藥間作示范戶,每年都有不少想要種植藥材的外地職工慕名前來學習咨詢。
戚冬菊看著田里綠油油的金蓮花苗,對記者說:“我從事這個行業有7、8年了,雖然種植中藥材遇到不少困難,但是在探索的過程中也積累了很多經驗?,F在有不少種植戶找我咨詢技術上的問題,我覺得能幫到大家很幸福,是對自己價值的一種肯定。”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綽源森工公司從建設大興安嶺野生珍稀地道藥材保育示范基地,到攻克林區特色中草藥芍藥、金蓮花等馴化培育技術,再到開發了獨具特色的林藥間作模式,力促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讓林區職工切切實實地享受到生態紅利,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張玎 張春燕 趙佳佳 朱容頡 包文君 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