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宣傳林區在小康社會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本報今日推出“走進林區看小康”欄目,報道林區各地在“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林區”新征程中呈現出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小康故事,展示林區全面建成小康林區的奮斗歷程、脫貧攻堅取得的顯著成就和給群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夏日的克一河,郁郁蔥蔥,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
清晨,南山腳下,薄薄的云霧籠罩下的落葉松林猶如仙境一般。林間的空地里,一排排整齊白色的黑木耳袋掩映在綠草叢內,黑色成朵的木耳像盛開的黑牡丹,特別惹人喜愛。此時,食用菌培植戶王杰帶領著一群人正在忙碌著采摘成熟的黑木耳。
“今年培植了5000袋靈芝、1000袋滑子菇、500平方米的松茸、3萬袋黑木耳。沒想到這天氣十分照顧,雨水充沛,非常適合黑木耳生長,現在已經采摘了三茬。”放下手中的活計,王杰帶著我參觀培植基地里成片的黑木耳地、松茸地以及滑子菇、靈芝大棚,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之情。
王杰是克一河森工公司莫冷格林場的一名女職工,提起艱辛的創業之路,她感觸頗深:“剛結婚時,收入不多,公公婆婆身體不好,常年需要藥物支撐,老兩口的生活費勉強能夠交醫藥費錢,我母親患腦血栓也需要照顧和資助。2002年7月,女兒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歡樂,可由于奶水不足,孩子的奶粉錢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生活舉步維艱,這樣的日子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于是,我和愛人商量如何能夠增加收入,改善家里的狀況。當時,就感覺培植黑木耳應該是一條不錯的出路。便從親戚和朋友手中湊了1萬元錢,購置了鋸末和菌種,把住房的一部分和倉房改制成了菌房,開始了創業之路。”
由于初期經驗、資金、技術不足,出現過多次失敗。記得有一年的三級菌接種后,三分之二的菌袋出現了發綠發霉的狀況,詢問后才得知,是滅菌不徹底產生了大量的雜菌。夫妻倆沒有氣餒,一邊學一邊總結,只要有時間就在菌房觀察木耳菌發育情況,對照問題查找資料,向專家請教,經過不斷摸索,終于取得了成功。王杰通過培植食用菌逐漸改善了家里的生活狀況,日子越過越紅火。
如今,王杰考取了高級“菌類園藝工”資格證,不但精通黑木耳的一、二、三級菌的栽培技術,還相繼掌握了滑子蘑、猴頭、靈芝、松茸等食用菌的培育技術。她創新木耳割口初期“催芽”的先進管理方法,提高木耳出芽率,使每袋產量達到了8錢以上。在開口方式上,她采用小孔新辦法培植的“珍珠耳”“小菊花耳”,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致富后的王杰沒有忘記當初幫助過她的人,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積極幫助那些想發展家庭經濟又沒有技術和經驗的同事。
“我們在培植過程中,有啥不懂的地方打電話問她或讓她上家來看看,她從來都不推辭,非常耐心地幫助我們,直到把出現的問題徹底解決了。”同事包春峰說。
晨光中,王杰把剛采摘下來的黑木耳攤平在晾曬架上,黑黝黝肉嘟嘟的黑木耳孕育著職工的大希望。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鄭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