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興安,綠意蔥蔥。
走進位于根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內的517小工隊,李福國和他的工友正在為游客準備中午的飯菜。
今年58歲的李福國,是根河森工公司烏力庫瑪林場一名森林管護員,工作之余他參與到森林旅游產業發展中。“這幾年林區森林旅游業發展的特別好,參與到這項工作中,收入能增加不少。”李福國激動地說。
談及過往,李福國感慨萬千。從1980年參加工作起,他在根河林區從事過工隊檢尺、集材、采伐、核算等工作。用他的話來講,那時候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用倆字形容,“差”和“苦”,忍餓受凍、爬冰臥雪是“家常便飯”。1995年他調入烏力庫瑪林場小學工作,2002年從事森林管護工作。隨著工作崗位的變化,曾經響徹耳旁的“串坡、攤煎餅、搪橋、畫龍”這些工隊的名詞也漸漸聽不到了,李福國逐漸明白了新時代務林人的責任和使命。
“剛來林區時,居住的就是板夾泥的房子,夏天四處漏雨,冬天四處透風。”1980年,李福國從河北滄州老家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工作,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成為了一名“林二代”。林區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讓當時年輕的李福國很不適應。“我們一家人在‘板夾泥’的房子里一住就是20多年,直到生態移居工程開展后,我們搬到了市區并購置了磚房。”2016年,李福國申報了棚改樓房,搬進了60平方米的明亮、干凈的新居,居住環境的改善,讓李福國一家很是激動。
李福國介紹,在2000年的時候,他的月收入工資僅有300余元,不僅要贍養老人,還要供孩子上學,生活經常捉襟見肘。現如今,李福國僅工資收入一個月就能達到4000余元,參與森林生態旅游產業每個月最少也有1000多元的“額外收入”,加上愛人的退休工資2000余元,打零工每個月收入3000余元,李福國兩口子成了名副其實的“萬元戶”。“原先過年都不一定能吃到的東西,現在想吃就吃。”淳樸的話語道出了李福國幸福的心聲。
說起工作環境,李福國也是感觸頗深。“最初在工隊的時候住的是帳篷,2002年開始從事森林管護工作的場所也是‘板夾泥’式的房子。后來,公司為我們修建了新的辦公場所,購置了床單、被罩、電視等生活必備品,還為管護站接通了信號,晚上不忙時還能和遠在河北的孫子視頻通話。”
李福國說,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里,自己從衣食住行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今天的美好生活,都要感謝黨的政策和企業的關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談起未來打算,李福國說:“再有2年就退休了,到河北幫兒子帶孫子,但我仍要時常回來看看,因為這里有青春回憶,有家人朋友,還有我栽植的樹,到時候我要帶著孫子看看這片大森林,讓他了解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有林區的美好生活。”
在根河林區,李福國的幸福生活只是一個縮影。許多如李福國一樣的職工群眾,昂首闊步地邁向新時代的小康生活。(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