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資料圖
資料圖
學校在加強“自然課”時,有必要輔以勞動技能訓練,這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到更多技能,而且對他們養成勞動習慣更有裨益。
春光明媚,不少學校都在組織學生走出學校,親近自然,有的去野外“認識野菜”,有的到實踐基地勞動鍛煉。本地媒體還推出“二十四節氣自然學校”,同樣吸引了不少學生踴躍參與。
如今,“不辨菽麥”依舊是很多學生存在的知識盲點。有時去超市,看到有的孩子問家長:這種菜是怎么長出來的?確實,現實生活中,不要說城市孩子對自然生產等知識知之甚少,就是農村孩子也變得更趨“城市化”,“農事”之不知,也正在多起來了,此種現象令人深思。
上好“自然課”,意義不一樣。有時候,看一些名家的回憶,說到小時候的生活,親近和熱愛自然幾乎是一個共同體驗。自然這個“大課堂”,所能給出的“營養”實在很多,它能幫助學生辨識各種農作物和植物,養成放松和自由的心態,培養觀察自然的能力,豐富審美情趣等,這些對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不容小視。
現代教育,應著眼于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上好“自然課”,對于完善孩子知識無疑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因此更需要學校和家庭予以重視。令人可喜的是,不少學校能夠結合學校所處的自然環境,主動創設適合學生認知的環境,設計具有吸引力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收獲良多。比如,在蘇州,有的城區學校專門在太湖邊開設實踐基地,有的學校利用本地的特色農產品開發“校本課程”等,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同時,上好“自然課”,還要與傳授勞動技能結合起來。近來,教育部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再次明確規定,要通過勞動教育,提高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使他們明白“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可以說,學校在加強“自然課”時,有必要輔以勞動技能訓練,這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到更多技能,而且對他們養成勞動習慣更有裨益。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有更多學校重視上好“自然課”,就是為了補上育人的“短板”。這方面加大投入正逢其時,更需要切實推進。(來源:中國林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