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和海霞等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回答了記者提問。而“如何讓青少年更好地認可、熱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個頗見功底的提問,也引出了中華文化和青年群體如何同頻共振的話題。
西方著名的哲學家羅素曾說過:“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夠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這里被西哲巨匠所推崇的,正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所以對它賦予“至高無上”這般的贊美之詞,在于中華文化在歷史坐標中的精神光輝:相比于很多國家和地區在文化和宗教上表現的排他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愿意用自然道理和人文關懷來解決問題,因此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正因如此,羅素才深深認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具有積極意義。這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5000年中華文明庚續相延的密碼。
說到中華文化之包羅萬象,不勝枚舉。儒家精神、詩歌文化、傳統禮儀等,這些不同的領域之間,都有各自的集大成造詣,卻都能以海納百川的姿態,融合為中華文化的“大一統”,并且彼此共生,完成和實生物、厚德載物的豐富內涵。這種從公元前就已成主旋律的文化姿態,放在現在,也可見其先進性。
當前,全球一些地區戰火紛飛,生命的尊嚴慘遭踐踏,同時世界飽受民粹主義思潮和極端暴恐文化威脅:英國退出了歐盟,美國新任總統連推兩次“禁穆令”,歐洲一家漫畫社遭到恐怖分子血洗,巴黎恐襲無辜百姓遭到屠戮……再看,近年來歐美仍在堅持文化、意識形態輸出,裹挾著技術和市場之威席卷世界各地,“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直接導致了中東的戰亂與動蕩。這種看起來是文化的合理競爭,卻掩藏資本力量和價值觀念在背后的“侵蝕”企圖,其主旨是用庸俗和媚惑來取悅廣大受眾。這其中,年輕人尤甚。
檢驗文化是不是具有優秀基因,能否“美美與共”是一項重要標準。政局動蕩誘發的暴恐文化,民粹主義帶來的世界割裂,資本推動帶來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輸出,或是顛覆人性,或是咄咄逼人,對于受眾具有強勢的把控。而中華文化主張“和合”,倡導“世界大同”,描繪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大同心圓。中華文化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深入人心。
當代青年是自信的一代,這不僅表現在對自己的自信,更表現在對國家、對中國文化的自信。他們自覺擁抱中華傳統文化,但不可否認地是,中華文化在一些年青人中,出現了斷痕:年輕人熱衷于過西方節日,卻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逐漸冷落;對西方文化如數家珍,卻對中華傳統文化了解不多,浮于表面;還有近年來流行的戲謔文化、惡搞文化,也讓青年疏遠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踏實做。引導青少年親近傳統文化需要循循善誘,把他們引領到傳統生活中去。”馮驥才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就有這樣的發聲。讓中華文化融入青年血液,讓優秀素養提升青年修養,讓青春與傳統文化有了惺惺相惜的默契,這是中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期待之處。最近,《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電視綜藝節目異軍突起,收割一眾青年的忠誠,讓人感到“芳卿可人”。中華文化并非是“端著”的文化,這讓很多年輕人眼界大開。因此,如何探尋用傳播學讓中華文化無遠弗屆,一代代傳承,這也是一個時代命題。
“蓋舉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對于傳統文化,青年當有此自信。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家層面對于中華文化,再次“輕推一掌”,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不忘本來、面向未來,這是中華文化的必經之路,也將是青年的修行之路。(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