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2月3日,青島北站工作人員向旅客介紹問詢機器人“小路”。近日,一臺集合人機交互、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等多項新技術的問詢機器人“小路”亮相山東青島北站候車室,為旅客提供車次、檢票口、餐飲、問路指引等多項語音問詢及查詢服務,為春運中的旅客帶來便利。新華社發(fā)(王海濱 攝)
春運的大幕已經拉開。較之以往,今年的春運又發(fā)生了一些積極的改變,在鐵路春運方面,服務質量和旅客體驗等都有所提升。這些變遷,無不印證著這個時代的發(fā)展。
春運的變遷是中國制造快速發(fā)展的印證。“銀龍穿越山水間,千里江山一日還”,高鐵讓出行更加便捷,讓距離不是問題。隨著運力的提升,高鐵逐漸成為了鐵路春運的主力,大大緩解了鐵路運輸壓力。而且憑著不斷完善的高鐵網絡,成套的研發(fā)系統(tǒng),自主的技術體系,成熟的運維經驗,高鐵已經成為了中國制造的名片。“和諧號”“復興號”等一批響亮的名字代表著中國制造的成功升級,代表著“引進、消化、創(chuàng)新、研發(fā)”道路的成功,也代表著中國制造打破了“廉價低質”“高耗低能”的固有印象,完成了華麗轉身。
春運的變遷是改革創(chuàng)新時代精神的印證。回想鐵路服務發(fā)展的歷程,不難想到,鐵路春運的歷史,正是一部直面問題、去除沉珂的歷史。曾經,面對既有鐵路的運力緊張,鐵路大力推進高鐵網絡,快速提升了鐵路硬件實力;面對“黃牛黨”猖獗,推出了“實名制”,有效遏制了倒賣車票;面對售票窗口的大排長龍,又推出了網絡購票、電話訂票,方便旅客購票;面對鐵路服務的細節(jié)問題,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不斷提升服務軟實力……而這些,正是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支撐,砥礪奮進,實現(xiàn)了自我蛻變。
隨著鐵路運力的持續(xù)提升,社會經濟的均衡發(fā)展,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曾經的春運印象會在記憶中塵封,而我們永遠無法淡忘的,是屬于不同時代的難忘記憶。(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