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創建柴河青年林場的歲月

唐永朋
2022-09-01
3017

       綠海筑豐碑大美興安嶺我是“60后”,1980年9月畢業于阿爾山林業局第一中學,參加了當年的高考,因十幾分之差無緣大學夢。由于當時家庭貧困,沒能復讀,再進考場。就這樣,當年帶著“一顆紅心,兩手準備”的理想走上了父輩的林業建設崗位。

       隨著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我們阿爾山林業局許多工作都在捋順和探索。當時的就業壓力急劇增大,77屆、78屆、79屆、80屆畢業的中學生陸續走上社會,需要安置工作。時任林業局黨委書記高德奎、局長李坤對這幾屆畢業的知識青年給予高度重視,在幾次林業局的黨政聯席會議上,他們都講過,林業生產建設需要我們這些年輕有為的知識青年。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林業局黨委研究確定,于1981年8月,正式在柴河源林場的原“五七”干校舊址,組建以知識青年為主體的青年林場,名字就叫柴河青年林場。這些小青年能不能擔當起重任,能否熟練掌握林業安全生產技能,成為林業生產戰線的重要組成力量,完成好國家當時下達的指令性生產計劃,全局上下都在為此擔心。

       1981年8月,柴河青年林場由馬長河任書記、劉景山任場長的新的領導班子成立了。林業局從物資、人力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職工組成都是應往屆畢業生,共有100多人,我也是其中一員。上到書記,下至職工,平均年齡只有25.5歲。8月10日,我們來到過去的老柴源林場,當日天氣陰得很,下著毛毛細雨。開會的屋子是一個簡陋的場房,沒有桌椅板凳,大家只好站成兩排,在簡陋的室內開始了建場的第一次會議。我們分成幾個小組,第一小組負責運送建場用的紅磚、水泥、白灰等建筑材料;第二組由年齡稍大、有幾年伐木工作經驗的大哥們帶著采伐建場用的木料;第三組搭建帳篷,改造遺留的舊房舍。我們在劉景山場長的帶領下,乘坐一輛從個人家借來的毛驢車,向籌備建場址的方向駛去,一路上大家很興奮,說說笑笑。剛籌備建場時,沒有任何機動車輛,能坐上毛驢車都覺得美得很,大家都戲稱為“驢吉普”。一路上劉景山場長給我們講了今后林場的發展規劃和愿景,我們對未來都充滿著美好憧憬,渾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兒。

       不知不覺間,我們來到了目的地。放眼望去,只見三棟破舊的板夾泥房子周圍長滿了荒草,這就是上世紀70年代林業局的“五七”干校舊址,也是我們柴河青年林場籌建的場址。我們這組的任務是把原有的三棟板夾泥舊房改造成辦公室、職工宿舍、食堂。我們將里邊的幾堵墻和爐灶全部拆掉。由于是陳舊的板夾泥老房子,維修改造時整個房屋里塵土飛揚,把人嗆得喘不過氣來,但是沒有人叫苦叫累。到中午下班時,每個人除了牙齒和眼睛還有點光亮外,其他部位全是灰塵。

       由于剛開始建設,一切都是空白。我們在外邊的水坑子里面簡單地洗漱了一下,席地而坐,就開始吃飯了。午飯都是自帶的,每個人帶的飯都是清一色的大餅子、卜留克咸菜。單看我們這個組情況還是好的,那邊木料籌備組可沒這么幸運了。記得當年一位叫薄奎成的小伙子,在修油鋸汽化器時,弄得滿手油污,便點火抽煙,不料手上的汽油瞬間被點燃,怎么也弄不滅,燒得他嗷嗷亂叫,幸虧身邊有一個年長的老工人,迅速脫掉自己的外衣,將其手臂捂住,用窒息法把火滅掉,算是保全了手臂,沒出大禍。提高勞動者生產技能、增強勞動本領絕不是口頭說說而已,大家只能向有工作經驗的老工人學、向書本學。學習各種安全生產操作規程知識,我們就這樣邊學邊干,漸漸地成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經過近一個月的艱苦勞動,終于將三棟板夾泥房子維修改造好,有了可用的辦公室、宿舍和職工食堂。按照林業局當年的生產計劃,柴河青年林場要當年籌備完成,投入生產的。

       進入9月份,除留下少量后勤人員外,其余人員都投入到生產一線,進行木材生產的準備作業。我們這組被安排到柴源九支溝籌建木材裝車場。我們對裝車場如何建設一無所知。根據這種狀況,林場派了幾名有經驗的老工人前來作指導。我們當時的工資并不高,每月也就是66元左右,業余文化生活幾乎是零。一想到能為建設起一個嶄新林場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干起活來都非常有勁頭。每天下午下班吃飯時,書記、場長同我們一樣排隊買飯,一人一碗湯,幾個窩頭。有時書記、場長有誰從自家帶來點咸菜什么的,放在桌子中間,讓大家同吃,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談工作和生活中的趣事。工作中有領導、工人之分,生活中大家卻像兄弟姐妹一樣,那種親切自然、和諧團結、互幫互愛的大家庭氣氛讓我至今難忘。

       進入9月下旬,林場又陸續從林業局線路隊、伊爾施署秋農場等地抽調了大批應往屆知青,經過20幾天的崗前安全培訓學習,分別在有經驗的老工人帶領下正式上班作業了。10月份,當我們親手采伐的第一車木材裝上小火車運往林業局貯木場時,大家那個高興啊!有的往原木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有的還寫上是哪個隊生產的木材,最后用一張大紙殼寫上了林場的名字,讓運材小火車所經之地都知道這是柴河青年林場運出去的第一列木材。大家看到自己的生產成果被運出大山,支援國家建設,都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林場當年便完成了林業局下達的商品材指令性計劃任務,林業局也多次在調度生產會議上,表揚了我們柴河青年林場的生產能力。消息傳到職工中,大家都高興萬分,奔走相告。不久,林業局副局長肖存潤到林場檢查指導工作,在全場職工大會上講:“你們林場的領導班子是團結向上的,是能夠帶領全場職工完成好各項生產工作任務的,老一輩務林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你們身上繼續傳承著,讓我看到了林業發展的希望和未來。你們這些林業子弟,沒有辜負父輩對你們的期望。實踐證明,你們就是我們阿爾山林業戰線的主力軍。”我們這些知青都是第一次在大山深處聽到局領導的講話,倍受鼓舞,更加信心滿懷,大家長時間熱烈鼓掌。

       轉眼間,柴河青年林場已建場40多年了,林場也在改革發展中幾易其名,在一代代務林人手中發展壯大。如今一幢幢場房鱗次櫛比,職工新區煥然一新,水泥馬路縱橫交錯,文化網絡一應俱全。每當回憶起建場時的往事和走過的艱苦奮斗歲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胡維臣)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