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自森工集團(林管局)黨委發布 《內蒙古森 工 集 團(林管局)黨委 內蒙古森工集團(林管局)在深化國有林區改革進程中進一步加強三級領導機關作風建設的意見》以來,林區三級領導機關迅速行動起來,以上率下地轉變黨員和干部的精神面貌,使優良的作風成為機關干部的良好習慣。
習慣是一個人長期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一種行為傾向,也是作風的體現。習慣人人皆有,好壞各不相同,不管什么人,無論職位高低、年齡大小、經濟貧富、事業成敗,都有他的固有習慣。不同的習慣,包含并孕育著不同的結果。好習慣可以聚民心、激民力、破險難,是事業成功的向導,可以成就一個人;壞習慣則是人生的大敵,能夠葬送一個人。
習慣的力量也是相當大的。很多不良作風難以根治的原因在于積習難改,多少好作風大行其道的力量也在于習與性成。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每天95%左右的行為都在按部就班。養成一種好習慣,是一輩子都用不盡的投資;養成一種壞習慣,則可能是一輩子都還不清的“債務”。當然,任何習慣都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一個產生、發展的過程,所謂“習以為常、習焉不察、習與性成”就是這個道理。養成一個好習慣,是堅持學習改造的必然,是長期實踐磨礪的結果;形成一個壞習慣,同樣也是個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過程。像層層陪同、大吃大喝、講排場比闊氣等不良作風,之所以能頑固生存下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習慣成自然。
好習慣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對壞習慣的摒棄。《詩經》有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說一件事開始容易,但堅持做到最后很難。讓好作風成為習慣,必須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把好第一關,警惕第一次,堅決守好思想防線,不以“下不為例”為借口,不因“盛情難卻”而笑納。
沒有行動就沒有成功。加強作風建設,不能滿足于坐而論道,必須結合實際融入實踐。試驗證明,一種行為重復21天以上便可形成習慣,重復85天便會形成穩定的習慣。但改掉一個習慣就要相對難上許多,一旦思想松懈、條件成熟,舊習慣又將出現反彈,甚至變本加厲。好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稍一松懈就可能前功盡棄。同樣,改掉一個壞習慣,如果沒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刮骨療傷的勇毅,很難徹底鏟除。
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氛圍的營造。要注重營造形成好習慣的工作環境和輿論環境,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先進人物和模范事跡影響帶動形成好作風、養成好習慣。點滴細節見證習慣的力量。要從當下做起,把好作風變成一種好習慣,使好作風習以為常,習慣性地去勤儉節約、反對大吃大喝,習慣性地輕車簡從、不搞前呼后擁,習慣性地多些書香筆墨、少些浮躁喧囂。堅持經常、不間斷地潛移默化,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作風建設是否深入人心,能否取得成效,標志之一就是看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是不是能養成讓職工受益、被群眾認可的好習慣。我們應讓這種改變的行為成為一種習慣,讓轉變作風成為一種自覺。(安樹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