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一封封寫給大地的書信

spring
2017-01-09
5534

評謝德新散文集《大地情書》

彭元正

       小品文在我國有悠久的傳統。廣義地講,如從先秦諸子篇幅簡小、內涵豐富的作品算起,這一文類迄今已有超過兩千多年的歷史。自宋至清的小品尤以語詞清麗、風格優美見擅。現代散文名家如梁實秋、朱自清、沈從文等先生均有小品佳構為人稱道。當代作家踵武前賢,無論題材或語言,又均有推陳出新的創制。翻開謝德新先生的《大地情書》,直感清風迎人。這樣的閱讀感受一如作者筆下淮河的桃花汛,字里行間飽含著春天的氣息。

       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寫,“大地有育萬物之情,給生靈提供在虛空宇宙立足之情;大地本身又蘊藏萬物,包含萬物;俯空而瞰,萬物與大地已合而為一了,變化萬端成為人們探索、遐想的無窮奧秘。西方遠古的希臘神話和東方神圣的佛陀傳記都這樣神化大地,人們難道不應獻給大地一絲情思嗎?哪怕是幾句空泛、膚淺的贊美,微不足道,略表心意而已。”這部情懷濃郁的散文小品集《大地情書》(以下簡稱“《情書》”),正是作者獻給大地的深情厚誼。

       《情書》計分四輯。第一輯“山門開開”,講述作者故鄉——皖西小鎮的故事,這些故事或為作者親歷,或為傳聞所知,無不美麗而溫情。第二輯“驀然丁香”,記述名物知識,丁香、涼亭、桃花、蘭香,……,既征文獻,又述聞見,博雅而有趣。第三輯“心學淺議”,思辨哲理,既有對“心學”的研究,又有對園林藝術之美的探討,更有對愛與情的思考,莫不深刻而活潑,處處可見作者的覃思篤學。第四輯“瀑布與冰川”,記游歷見聞。昆侖的神奇壯美,劍橋的小橋夜雨,戈壁古柳的啟迪,南美冰川的壯觀,黃河的入海,哈瓦那的尋蹤,……“佳景歷歷”,異彩紛呈。當然,這只是對內容的大致分類和說明,作者的匠心、讀者的興味自然不勞這里的一知半解。但雖然如此,下文還欲對這部小品集的妙處略為申說,權作引玉之磚。

       《情書》的作者謝德新先生現居北京,皖西小鎮是他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正由于此,作者對皖西小鎮的記述承載了深厚的情感內涵。“家鄉”與“故鄉”雖只一字不同,撥動的心弦卻往往有迥乎不同的音色。大致說來,“家鄉”是“家”所在的地方。“故鄉”則是“家”曾經所在的地方。人與“故鄉”之間存在時間、空間與心理上難以克服的距離。因此“故鄉”的人情物事,在思鄉的人那里是仿佛伸手可觸卻又“望而莫接”。因此“故鄉”在文學作品里多是美麗而惆悵的。海德格爾曾說,“詩人的天職就是還鄉,還鄉使故土成為親近本源之處。”其實不惟詩人,舉凡有思鄉情懷的人們,都不免有“還鄉”的熱心。所不同者,文學家、音樂家、畫家有更為敏感的情思,且他們能以文字、音樂或圖畫為媒介,將這情思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引人共鳴。謝先生是一位作家,他的作品自不必說,娓娓道來的語言雋永舒緩,給讀者以莫大的審美愉悅。未來的讀者若不相信,請容我聊舉一例。第一輯“山門開開”的第二篇文章《小鎮的花》就記有數則有趣的童年回憶。作者的故鄉有桂花、石榴花、梔子花、蘭花,每一種花都有故鄉的人物故事與之聯系。作者寫道:

       “少時記得有殷實之家院內有棵桂花樹,只見其家女孩發辮上常插朵香噴噴的桂花上學。還有個孩子乳名桂姐,令我等羨慕不已,由此想象到月亮上的那棵桂花樹,花上幾分錢買上一根桂花棒糖,品味之香中更添其神往。還有位聲名甚好的寡婦家,小院有棵石榴樹,大門常閉,一般人也難進入,從偶開的門縫常窺見翠樹襯映艷艷紅紅石榴花,充滿神秘與好奇。石榴樹大了,常從小院墻伸出幾枝來,花開彤紅耀眼,風吹落撿多萎花,把玩珍愛,后因街上有個混痞兒爬墻頭折斷帶花的石榴枝,被寡婦告發,痞兒巡街游斗,寡婦的院墻增高了,紅杏難以出墻,我們再也見不到,拾不到石榴落花了。還有一戶,可稱慷慨之主,家中有棵大大的梔子花樹,孩童雖禁入院玩看,但花開后,主人家常常翦一支支帶幾片綠葉的白花,送予左鄰右舍。家中極珍貴地用玻璃杯盛水養了,滿屋有濃濃芬芳香氣。每到春天來臨,山里常有挑擔賣蘭花的姑嫂,給小鎮帶來花香的熱鬧。女人們發髻常別串蘭花,笑吟吟招搖于市,使我們遙望嵐山,知山中還有這種物。”

       桂花的脫俗、石榴的紅艷、梔子的清芬、蘭花的秀雅,無不形諸筆端。每種花都有相應的人物故事,具體而言,都有相應的女性人物與之相聯。那個“發辮上常插朵香噴噴的桂花上學”的女孩是否引起了讀者相似的記憶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記小鎮故事,并不一味求美。《偷之逸事》講小鎮人在那個國家經濟尚不富裕的時代,出于生計所需而偷農民麥穗、稻穗、棉花、瓜果的故事。敘事生動,描寫細致,寥寥數語便體現出作者深厚的功力。如“扯秋”(按:偷棉花)一段,作者寫道:

       至于半合法的,是婦女去農村偷棉花,稱“扯秋”。棉桃剛微咧笑嘴,夜晚便出發了,不管青桃還是白絮,胡亂扯下用開襟大褂兜起送回家,積少聚多,有的婦女一個秋季可曬幾斤乃至十幾斤棉花去賣。去“扯秋”的年輕婦女為多,因不帶工具,農民似乎也默許,也因此,真真假假流傳多許緋聞故事。棉桃易生蟲,黃黃的小蟲很小,軟體,白天有姑娘、媳婦頭發和衣服爬這種小蟲子,人相視心照不宣,會心而笑,知其昨晚“扯秋”了。

       這是多么美好的民俗風景畫!

       “偷”固然不屬于純然的“美”,但在文章的結尾,作者寫道:

       也許因為偷,加深了市民和農民的感情,農民趕集上店累了,在誰家門前歇歇,市民會搬個板凳給他坐,渴了送碗茶水,如有冷遇,記恨在心,在“扯秋”“摸秋”時會傾力擒拿,報這一箭之仇。

       如此真誠的感情,似乎已遠遠超越了“美”的范疇。又或者,這個“真”是否也是一種美?且比一般意義上的“美”還具有更高的價值。這個真與美的關系問題,讀者心里應該早有解答了吧。

       第一輯濃郁的懷鄉之情,讀來倍為美好,可說是篇篇佳作。其他三輯亦然。如前所述,第二輯“驀然丁香”記“名物知識”,彰顯出作者淵博的學識。《蟹品》即是其例。這篇小文雖只三個自然段的篇幅,卻有兩段征引文獻。第二段引李漁《閑情偶寄》“蟹秋”“蟹甓”“蟹釀”“蟹糟”“蟹奴”諸稱,信手拈來。第三段引《紅樓夢》“詠蟹詩”三首,又為之詳解,細致入微。《人與狗》論人與狗的關系,條分縷析,層次分明。尤為可貴的是,作者論述周密,對“吃狗肉”一事也不予避諱,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狗既然有其能、其忠、其寵,但人吃狗肉在人與狗的關系上大煞風景。這是狗的悲哀呢?還是人的悲哀呢?惜狗無那么復雜的想法,對其用力、食其肉的人伸脖挨刀時掙扎,卻不見反抗,聞其同類肉香而不思報復人類,反而津津有味地搖尾乞求去啃同類骨頭,這或許也是人類喜歡養狗的原因之一吧。”作者沒有完全站在批判的立場指責人類殺狗吃肉的做法,而是巧妙地從狗的溫馴反襯出人類的殘忍。這樣用情至深的寫法似乎比指責更為令人心動。平淡中見情深,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吧。此外,作者熟知動植物的習性,寫“丁香”、“和田棗”、“藤蔓蘿”、“鷹與魚”等便能既從經驗著筆,又能聯系文獻,做到“言之有物”、“言而有文”。

       第三輯“心學淺議”所收篇目是作者探討哲理的文章。其中尤以與輯名同名的兩篇文章最為精妙。《心學淺議(一)》論心學與佛學的關系,《心學淺議(二)》論修心的意義。誠如作者在文中所寫“人生動物群,是動物的一員,動物種群是拼戰競爭廝殺中生存下來的,天生的為我排它,故有叢林法則之稱。這決定了人心的自私性、排它性、競爭性、爭斗性。當人類組織了社會,除叢林法則之外,還逐漸制定了多種自覺和不自覺的社會法則,這與人與生俱來的叢林法則產生了矛盾和抵觸,也使人常常處于矛盾的焦點之中,在人性與獸性之間徘徊,便帶來痛苦。心又多欲,欲求無邊無際,永不知足,人又少得,得之有限,有限的所得與無限的欲求也會產生矛盾,這矛盾也時時煎熬人心。故修身以靜,即以靜制動,以一個靜態化解萬變的動態帶來的痛苦,制多欲,挾貪欲;唯制我,增利他,對社會多些感恩,對自身多些滿足,對他人多些謙讓,滋生蔓長的憤怨心、嫉妒心、歹毒心、冷漠心這些作惡的因子得以壓抑,行為惡心沖動便會少些甚至消除,自身心理也可達到平衡。”參此數語,不惟第三輯“心學淺議”的文章可得窺其堂奧,整部《大地情書》的文章也可領其旨趣。

       第四輯“瀑布與冰川”中的文章,寫景則如臨其境,抒情則大氣磅礴,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總之,《大地情書》是一封封獻給大地的書信,欲領略其真、善與美的光澤,就請翻看閱讀那語淺情深的文字吧!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