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老齡化宜居社區設計》
(美)斯科特·鮑爾 主編
張晶晶、王千 等 譯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年11月
鄭渝川
二戰后,美國等國家迎來了城市化和郊區化建設浪潮,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但在20世紀60年代,已經有學者意識到,無論是美國等國的城市出臺的發展規劃,還是這些國家社區、民間自建房屋體現的特征,都以兒童或家庭為中心,而城市市政部門配套的服務設施也主要是服務于兒童和年輕家庭的。當時的決策者和公眾都沒有注意到老年人的需要,美國等國家終將進入老齡化社會。
20世紀末,除了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日本,美國等其他工業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都開始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帶來了諸多方面的挑戰,最為突出的就是居住和交通問題。
宜居化的老齡化社區,應當首先符合老年人步行范圍的需要,即住所距離醫療等服務設施、商店和菜市等商業設施不超過805米的距離(5-10分鐘)。20世紀末至今,美國一些城市開始探索通過調整城市和社區規劃,建設更加適宜于老年市民生活的社區,增加社區老齡公共服務設施和商業設施配套,積累了相關的探索經驗。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老齡化宜居社區設計》,由美國著名的老年社區設計專家斯科特·鮑爾主編,介紹了美國部分城市市政當局、城市規劃師、老年住房開發商的相關舉措,包括調整醫療資源配置與人居環境之間的新政策和新舉措。
書中提出為滿足最佳的社區醫療狀況,老年人從家步行到醫療機構時間要限制在5-10分鐘,為此要系統化的調整城市土地政策,改進交通路網布局。這本書還回顧了美國近年來養老住宅建造和改造的歷程,分析了老年住宅應匹配的功能,最后介紹了紐約、波士頓等地的養老住宅設計案例。
作者尤其強調指出,要引入生態學視角,致力于不斷改善城市建筑環境,引入健康和情景規劃框架,比如通過現場抽查、監測的方式彌補相對微小的環境缺陷,包括人行道上少了坡道口、光線不足、臨街建筑不安全、道路交通設施主要服務于汽車而不利于行人通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