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中國社會歷來有修譜的習慣,大到整個國家,小到一個家族直至個人。個人的通常稱之為年譜。雖然體系大小不同,但都有一貫所秉持的傳統原則,不虛美、不掩惡、不為尊者諱。《林散之年譜》 便是如此,記錄了一個書畫家從歷史的變換中執著走來的踽踽足印,再現了一個摯愛書畫的老人生命的韌度、廣度和深度。概而言之,做到了有序、有史、有料、有證。
有序。全譜時間跨度為林散之的生卒年,共91年,接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可以大略分為三個階段:少年磨練,中年積淀,晚年歸真。作者所記翔實而不瑣碎,豐富而不堆砌,細致而不累贅。
有史。全譜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輔之以時代背景,呈現出的是一個三維空間圖景。林散之所處的時代,正值從晚清民國向現代社會轉型的當兒,是整個二十世紀變化最劇烈的時期,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就書法而言,賴以生存的古典環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個人命運會因為時代轉型而出現各種不可預料性,關鍵在于自身如何去把握。林散之的成功見證了這一點。
有料。《林散之年譜》逐年逐月記錄了林散之先生自出生至去世,共九十余年的生命歷程,詳細記述了林老求學、交游、創作等經歷。在看似“流水賬”的記錄中,因為視角獨特,時常有一些“新發現”。作者通過走訪家人、親戚、朋友,搜索第一手資料,盡可能地弄清楚每一個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奪范曾毛筆那一節,可以看出林散之的真性情,在細節上生動地刻畫出林老不拘于世俗繁文縟節的形象。
有證。雖然林散之先生的逝去,離當下并不遙遠,但不可否認,時間正以加速度的方式迅速流動,信息的紛繁蕪雜,各種傳播途徑的真假難辨,都有可能造成真相被掩蓋,甚至造成謬種流傳,以訛傳訛。厘清真相是首要任務。比如《林散之》所涉及的“得硯之事”,編者通過梳理史實,還原了事實真相。可以說,正因為編者不完全依賴和盲從現有的一切史料,有自己的推理和判斷,才有許多新的“閃光點”呈現,也因此有了可讀性和權威性。
讀完年譜全書,如果嘗試要用一個字來概括林散之,其一生不脫一個“真”字。年譜本身就做到了真實記錄和還原真相。林散之不僅僅是一個書人,還是詩人和武人,完全是那種典型的“復合型”的角色,不同于時下的專職書家和專業書家。當然,林散之更是真人,有真性情,畢生留下的關于書法的言論并不是特別多,然皆為度世真經。反視當下,做作成風,甚至張牙舞爪、搔首弄姿,“變態”成為一種“常態”,遠離了自然。因為功利性的扭曲,失去自然的心態,閉門造車,不注重在自然中修煉,而林散之所遵從的仍是“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的傳統。但另一方面,書法對于他來說,從來都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甚至就像有的人所說的,不過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一生所作所為可謂是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然而卻需要一輩子的堅持和虔誠,用一生的光陰來實踐。
林譜,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