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張恨水,他是一度湮沒在中國文學史中的通俗小說大師,也是被老舍稱為國內惟一婦孺皆知的老作家,既是接續傳統的章回小說大家,又是縱橫報界數十載“以天下為己任”的新聞記者,他的小說風靡全國,被稱為“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
他一生創作了120多部小說和大量散文詩詞、游記等,近4000萬字。現代作家中無出其右者,人稱“民國第一寫手”,他,就是張恨水。
1895年,張恨水生于江西廣信小官吏家庭,6歲入蒙學,肄業于蒙藏邊疆墾殖學堂,但他自小酷愛文學,博覽群書,對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古典小說等爛熟于心,并沉溺于《西游記》《東周列國志》一類古典小說中,尤其喜愛《紅樓夢》的寫作手法,醉心于風花雪月式的詩詞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說情節,既養成了深厚的國學底蘊,也為日后創作積累了詳實的傳統文化素材。
茅盾說,30年來,運用章回體而能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
青年時期的張恨水,成為一名報人,并開始創作,自1914年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他創作的 《青衫淚》《南國相思譜》都以描寫癡愛纏綿為內容,消遣意味濃重。
報人張友鸞說,他終身從事新聞事業,寫小說原是他的副業,1918年,張恨水到蕪湖《皖江日報》做編輯,從此開始了長達30年的報人生涯,由于父親早亡,家道中落,為了擔負起家中的長子責任,他把自己基本生活費用之外的全部收入寄往蕪湖,也因此“成了新聞工作的苦力”,他當時天天“要寫好幾千字,筆底下是寫得很滑了,只要有材料,他可以把一篇通訊處理得很好,這種強迫性高速寫作,大大鍛煉了文字功夫,使他有了隨機處理八面來風的敏銳判斷力,讓他具備了成為優秀小說家最深厚的底蘊。
范伯群說,他是由鴛鴦蝴蝶派向新小說過渡的代表性作家。1924年張恨水開始在《世界晚報·夜光》副刊上連載章回小說《春明外史》,這部長達九十萬言的作品,他自己號稱“用作《紅樓夢》的辦法,來作《儒林外史》”,因為小說中的大量人物和情節,都有真實的原型和花絮、軼事,這部小說是北京當年的風俗畫卷,在此后的五十七個月里,風靡北方城市,使張恨水一舉成名。
張愛玲說,他的小說“不高不低”,“代表一般人的理想”,1927年,張恨水擔任《世界日報》總編輯期間,因白天寫小說、編副刊,夜間編新聞、看大樣,兼以家庭負擔沉重,突然病倒,但1928年仍然大量創作,并同時寫作6部長篇小說,張恨水以一支筆“供給十六口之家”,以誠實勞動獲得四方贊譽,他成了當之無愧的“文字勞工”。
《金粉世家》是張恨水才華橫溢的扛鼎之作,是他連載時間和篇幅都最長的作品,在談到《金粉世家》的成功“秘訣”時,他曾說“書里的故事輕松,熱鬧,傷感,使社會上的小市民層看了之后,頗感到親切有味,既不脫離民間情趣,又頗得文采與社會深意”,《啼笑因緣》是張恨水作品中影響最大的一部,它問世后,立即引起全國性的轟動,一再被改編成評彈、京劇話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他經過巧妙構思,點鐵成金,寫成一部融言情、武俠、社會為一體,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精彩作品。
張恨水的小說雖通俗,卻追求詞章筆法的典雅,雅俗共賞,他的讀者上有鴻儒,下至白丁,大大提高了中國通俗文學的水平,他不僅是當時最多產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暢銷的作家,不愧為“中國大仲馬”。 □ 一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