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莎士比亞的戲劇在當代還有什么意義?莎士比亞的故事放在當代背景下,會發生什么?
一輪又一輪的扮演,一場接一場的研討,不如一次大膽的文學重構。
同樣的人物設定,換了身份角色,在不同的世界里演繹新的劇情,這正是網絡火了很多年的“同人小說”類型。讀者就是喜歡看,在另一個作家的筆下,熟悉的人物會過上什么樣的人生。反差越是劇烈,作品越受追捧,成功的案例可以參考《悟空傳》等小說。
莎翁的喜劇對這兩種方法都進行了持續深入的探索。提起搞笑的人物,人們當然不會忘了《仲夏夜之夢》中被變成驢頭的波頓; 搞笑的情節則可以體現在認錯情人的誤會、互相斗嘴的沖突和滑稽的表演上。莎翁的探索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并在《威尼斯商人》中得到集中體現。
他首先設置了仆人高波這個搞笑人物,負責整出喜劇的插科打諢。這是他的慣有設定。其他的主人公太嚴肅了,觀眾需要這樣的人物來緩沖一下,等他賣弄完了,可以再加載劇情、沉入思考。
其次,他吸取民間故事的手法,融入猜謎、女子變裝捉弄丈夫的元素。普通觀眾喜歡這些接地氣的套路。最重要的是,他把夏洛克設定為吝嗇冷血的猶太商人,把嘲諷猶太人的愛財如命、固執當作搞笑情節的核心。這一點,既成為這部戲劇的亮點,也成為最大的爭議。
猶太后裔霍華德有話要說。
他雖然不承認自己是傳統的猶太人,但還是借斯特魯洛維奇之口為猶太人發聲了。在戲劇中,猶太人是被嘲諷的對象,絕對不是主角,而在《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猶太人成了獨一無二的主角。
作者還特意讓戲劇中的猶太人穿越過來,陪伴小說中的猶太人再次經歷女兒背叛的情節。兩個靈魂在墓地相遇,共同討論宗教、家庭和殘酷的選擇。他們之間的對話和辯論,反倒超越情節,成了作品的核心內容。
他們的討論,實際上就是在探討“猶太人”和“猶太宗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個只信奉唯一上帝的民族,因為信仰的排他性,歷史上屢屢和周圍的民族發生沖突,終至沒有屬于自己的國土,沒有可以扎根的家園。但他們卻享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富有令人贊嘆的智慧。這種命運,究竟是注定的不幸,還是應該感謝的幸運?讀者會在他們的辯論中體會到自黑的幽默,會心一笑。
顛覆還體現在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對自身命運的叛逆。戲劇中的鮑西婭潔身自好,必須依照父親遺言,讓求婚者選擇匣子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小說中的普魯拉貝爾卻是濫交的交際花,她早就拋棄了父親的測試題目,憑自己的欲望來決定誰是她征服的對象。她根本不在乎和誰結婚,甚至最后看上了靈魂夏洛克。猶太人女兒的私奔也是她一手策劃的。
而小說中的比阿特麗斯也不是乖乖女,她更像是荷爾蒙分泌過剩的美國少女,躁動不安,蠢蠢欲動。但她在私奔之后,卻感到了無法和男人有靈魂交流,最后竟然又跑了回來。
這種顛覆,細想也在情理之中。我們的時代,早已不時興“機智女主人公解救丈夫”的橋段了,更不樂意看“潑婦大改造”的《馴悍記》。女權意識越來越重,不僅征服自我,還要征服世界。
變漂亮、變溫柔、變萬眾崇拜,有何稀罕?最酷的、最難的是取悅自己、成就自己!
所以故事中猶太人的目的達成,靠的不是他的心狠手辣,而是他女兒的自我覺醒。
換句話說,如果她下次為成就自己的夢想而出走,他就是割掉十個人身上的肉也拉不回她———女性的世界變大了。
在這皮子和內里的狂野顛覆中,當然也有一脈傳承。《威尼斯商人》之所以是莎翁最好的喜劇之一,因為他創造性地運用了蒙太奇手法。戲劇像電影一般,是片段式的,每個人物都不能長久地占據鏡頭,他們輪番出場,一點點地將情節展現,將觀眾逐步引向沖突的高潮。這樣做,不僅能讓觀眾多視角地體察故事,也使得整部戲劇始終保持懸念。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也是這樣的結構。人物之間的辯論穿插出現,女兒的叛逆和父親的焦慮始終呈雙線齊頭并進之勢,一點點將沖突推向高潮。霍華德確實是將莎翁戲劇吃透了,才攬下了這個改寫的重任。
總之,霍華德的“同人小說”,既有深刻的思索,也有大膽的顛覆,不僅敢吃螃蟹,而且吃好了螃蟹。無論是立志一寫成神的寫手,還是莎翁戲劇的粉絲,都能從中品出不一樣的味道。□雨瀟
林海日報社主辦林海日報國內統一刊號:CN15-0074林海日報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