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打磨故事三十年:帕慕克新作《紅發女人》再次關注底層人物

劉雪婷
2018-05-21
4568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新書《紅發女人》,非常精準地涵蓋了幾個關鍵詞:史詩、父子關系、重大糾紛,還能讓我們窺視一絲悲劇的色彩。
  曾被讀者戲謔為“最好讀的諾獎作家之一”的奧爾罕·帕慕克,將這個故事在心中醞釀三十年。雖然書名為“紅發女人”,但它實則講述的是截然不同的故事。小說緣起于1988年夏天,帕慕克在住處附近遇到的一對情同父子的挖井人。在這部十一萬字的新書里,作家展示了另一種講故事的方式:清晰、簡潔、節奏迅疾,包含著驚心動魄的翻轉。
                                              視角再次投向底層人物,帕慕克花三十年打磨故事
  《紅發女人》,體現了土耳其諺語“以針挖井”所形容的緩慢與耐心。小說講述的故事仍然發生在帕慕克魂牽夢縈的老伊斯坦布爾。
  帕慕克繼續把目光投向城市生活的底層,這次他所寫的是一項古老的手藝———“挖井”。1988年夏天,在帕慕克住處附近的土地上,一對挖井師徒正以始自拜占庭時期的古老手工技藝打井,引起了作家的強烈興趣。通過交談,帕慕克從這對挖井人那里了解了有關挖井的一切。多年以后,帕慕克仍對挖井人的故事念念不忘。在他看來,這些不會被寫進宏大敘事的工匠,恰恰記錄著伊斯坦布爾最為生動的民間歷史。
  故事始于1986年。中產階級家庭的少年杰姆,因為父親突然失蹤而面臨貧困,他不得不在暑假跟隨挖井師傅學習挖井,也因此體驗了底層民眾的生活。三十年后,他又憑借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成為了卓有成就的建筑承包商,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杰姆見證了伊斯坦布爾郊區不斷現代化的過程。回到當年的打井地點恩格然小鎮,杰姆感受到的不止是懷舊情緒,也有隱隱約約的、來自貧困階層的某種敵意。階級差異直接導致了杰姆和兒子恩維爾之間的深刻隔閡,為二人的沖突埋下了伏筆。
  書中包含著多重尖銳的對立:在土地開發計劃中得利的商人與已被現代化進程遺忘的手工勞動者,凱末爾主義的、世俗的土耳其與響應底層呼聲但日益走向專制的土耳其。
                                              書名為《紅發女人》,實則寫父子故事
  小說名為“紅發女人”,很多讀者第一反應是女性故事。但其實簡單來說,帕慕克講述的是幾對父子的故事。在小說中,作家試圖闡述一個經典的問題:“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父親,是寬容我們的一切,還是教會我們服從?”書中四個人物———杰姆、挖井師傅馬哈茂德、杰姆的親生父親以及杰姆的兒子恩維爾———他們之間既是父與子,師傅與徒弟,又是上層與下層,親人和仇人。
  而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紅發女人”并非曇花一現。她雖然不是作家著墨最多的人物,但她構成了一切事件和謎團的起因。用帕慕克的話來說,這樣的女性人物,正如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和波斯史詩《列王紀》故事中的女人,都體現了某種“挑起災難”的能力和欲望。之所以選擇紅發這一特征,是因為紅頭發在西方和土耳其語境中都代表了憤怒、叛逆、野性。有意思的是,“紅發女人”的紅頭發并非天生,而是染成的,不僅如此,她堅持染紅發數十年,也就是說,通過染成紅發,她主動選擇了這種叛逆、大膽的形象。帕慕克借此告訴讀者,和西方世界的刻板印象不同,土耳其的女性并非全然受到壓迫而無力反抗,她們也同樣擁有顛覆男權秩序的強大能量。“紅發女人”作為帳篷劇場的戲劇演員,她的顛覆能力不僅來自美貌的誘惑力,更來自她對戲劇表演的執迷。
  小說分為三個部分,前兩個部分都以主人公杰姆的口吻敘述,而第三個部分是紅發女人的獨白。在她娓娓道來的講述中,謎團被慢慢揭開。帕慕克似乎也在暗示,無論是杰姆的記憶還是紅發女人的講述,一切回憶都有不可靠之處,一切講故事人的敘述都帶有某種虛構成分。就在居爾吉汗讓我們相信,父子相殺的疑團已然豁然開朗之時,我們仿佛又陷入了一個更大的謎。或許只有再讀一遍,我們才能領悟作者巧妙埋伏的諸多細節。
                                             帶領讀者重新發現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關聯
  本書不僅延續了帕慕克對“紅色”的偏愛,也和他的諸多其他作品一樣,在敘事中向古代經典文本致敬。帕慕克一直關注的主題是,身處東西方文明交匯處的土耳其如何選擇自己的身份和記憶。當帕慕克到訪伊朗時,他驚訝于伊朗人對自己的傳統何其熟悉,而土耳其人卻在西化進程中漸漸遺忘了自己的過去。
  在小說里,杰姆的人生經歷,和神話、傳說相互交錯。作者反復對比了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和《列王紀》中魯斯塔姆與蘇赫拉布的故事———作為東西方文明的兩大經典傳說,前者是經典的弒父故事,而后者則是以殺子為結局。主人公杰姆多少有著帕慕克自己的影子。和小說中杰姆的父親一樣,帕慕克的父親也相信世俗價值,鼓勵自己的兒子追求個性,但他常常不在帕慕克身邊,不會噓寒問暖; 帕慕克在1988年遇到的那位挖井師傅,雖然苛刻、專斷,但在勞動之外,卻對徒弟充滿了體貼入微的關懷。帕慕克將這兩種父親形象寫進了 《紅發女人》,并且分別對應著俄狄浦斯故事和魯斯塔姆故事中的父親。小說迫使我們思考:我們是應該擺脫一切約束,尊崇個性和自由,還是為了生存與安全而服從權威?在現代與傳統、東方與西方的價值沖突中,每一個現代人都面臨著類似的矛盾。□一鳴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