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關中堯是軍隊老作家姚明的新筆名,他在20多歲就在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和散文月刊等報刊發表多篇散文,《一捧沙》便是其中之一。退休后發現姓名與籃球運動員姚明相重,遂以新筆名代之。散文集《一捧沙》是關中堯繼《誰跟我看世界》之后,謳歌軍人奮斗精神、頌揚軍人紅色基因、解讀軍人愛情困惑的舊作新編。迄今讀來依然新鮮如初,綿長雋永,耐人回味。
在跨入新時期、擔當新使命、實現強軍新目標的征程中,聆聽歷史足音,傳承紅色基因,無疑是不忘初心、鑄牢軍魂、砥礪奮進的精神動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捧沙》 仍然有著很強的可讀性和感染力,這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觀察歷史動向、駕馭作品走向的能力。
這是一部專寫基層小人物、小故事的文集。收入集子的16篇散文,沒有寫大形勢、大氣候,也沒有寫大事件、大干部,全都是反映基層官兵和下鄉知青的題材。但每篇文章都能小中見大,使一滴水折射出太陽的光芒。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這部集子讓人看到,我軍每一個基層官兵,如同一顆顆有著頑強生命力的螺絲釘,都希望把自己緊緊擰在各自崗位上,讓祖國的鋼鐵長城固若金湯。
《一捧沙》向讀者重新展現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經歷。無論是早自1974年創作的 《迎春湖》,還是晚至1988年創作的《軍人,祝你幸福》,關中堯筆下的真人真事,都打著共和國軍人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職守的深刻烙印。《迎春湖》中的測繪兵袁朝及其戰友,在4700米高原上爬兵臥雪立鋼標;《楚爾瑪雪夜》中的“老戰”,帶著12歲兒子翻越冰達坂救戰友,讓讀者看到了高原官兵“吃苦無怨無悔,缺氧不缺精神”的血性。在《河西新人》、《金色的杜鵑》、《一捧沙》中,下鄉女知青仲颯英的果斷干練,藏族赤腳女醫生央金心系病人的樸素情懷,從中山醫學院走進大漠深處女軍醫的自豪爽朗,莫不令人感動,催人奮進。
在這部集子中,關中堯用三分之一篇章寫了紅色搖籃里的故事。三軍會師的會寧城舊貌換新顏,延安的寶塔山、楊家嶺、延河水、南泥灣,欣欣向榮,一派祥和。堪為寶貴的是作者在這些題材的創作中沒有吟風弄月的閑情逸致,沒有故弄玄虛的引經據典,而是寫這里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采訪《東方紅》作者李有源的記實文字不長,卻用陜北農民的樸實語言,濃縮了老百姓對毛澤東發自內心的熱愛,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寫南泥灣時作者對于經過長征和南泥灣大生產的江西老表,給予濃墨渲染,從老戰士的經歷和交談中悟到:“世間名利地位無非過眼云煙,只有震撼人心的精神財富才是永恒的!”在《楊家嶺的小花》一文中,作者遇到沒有離開延安的北京下鄉女知青白靜時,用“兩根齊肩小辮緊緊挽住了青春”形容她的靚麗颯爽,用糾正新講解員的發音描述她的工作態度,用喜歡北京帶來的小花襯托她的心理感受:“這花兒叫開不敗,我從小就喜歡它,如今,和我一起來陜北的伴兒,只有它了!首都機場那塊兒挺多的,戴紅領巾的時候,我常去,籽兒就是從那兒采的呢!”讀到后來,我才知道白靜是一位治學嚴謹的老教授的女兒,母親久病臥床,哥哥出使北歐長居國外。但老教授卻寫信鼓勵白靜:“女孩兒也要立丈夫之志。偌大中國,哪兒不是炎黃子孫的家!”
《一捧沙》記敘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的運用得心應手,讀來跌宕起伏。特別是《軍人,祝福你》一文,作者把痛心疾首的胸臆注入筆端,用夾敘夾議夾抒情的技巧和差不多一個中篇的文字,描述了改革開放早期軍人在商品經濟大潮沖擊下的別愁離緒,情仇愛恨,悲歡離合,使人心靈為之震顫。□屈全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