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白說》封面
人民網北京7月26日電 (韋衍行)自從白巖松的第一本書《痛并快樂著》出版以來已經過去了18年,在此期間他又出《幸福了嗎?》和《白說》。近日,白巖松再推“新”書——這次的“新”書其實是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對這三本書的再版,這里的再版,也并非簡單的重新裝幀付印,而是添加了二維碼,讀者掃描之后可以看到白巖松特別錄制的視頻。
“圖書出版應該是立體的——比如說《紅樓夢》,能不能把諸位名家對《紅樓夢》的點評以立體的方式附在新版的《紅樓夢》上?書的頁碼沒變,但是卻更 ‘厚’了——我覺得圖書出版該向3.0時代挺進。”白巖松說。
“光陰的故事:歲月既慢且長,白說你聽”主題演講
近日,白巖松以本次“新”書再版發行為契機,在京舉行了一場主題為“光陰的故事:歲月既慢且長,白說你聽”的演講。回望自己的30歲,白巖松說:“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最后他總結道,“今天的一切,都得益于那時候做減法。我發現我只能做新聞,也最該做新聞。”
在白巖松眼中看來,40歲其實并不是“不惑”之年:“我覺得我四十就是困惑,物質沒有給我帶來我以為會帶給我的幸福。40歲左右的人要多跟自己聊天,去讀很多的東西給自己一些答案。”
白巖松和他的30歲
今年白巖松已經正式邁入“知天命”的50歲,他認為這是一個應該善待每一個“今天”的年紀,“50歲如果再活不到‘善待每一個今天’的地步,前面50年白過了。其實我覺得,別等到50歲才明白這個道理,30、40就應該明白。”
第二個最重要的感悟是要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之心,“科學家之所以有很多偉大的發明,不是一開始就承載著什么使命,而是單純的‘好奇’。所以我在50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督促自己,要更好奇。”
演講的最后,白巖松與大家一起回望他個人的18歲時光,屏幕上的黑白照片顯示出了當年剛上大學時候他的意氣風發,皺巴巴的西裝、別在胸前的校徽,背景是北京的天安門城樓。 “18歲時你遭遇了什么,你就可能攜帶什么上路。”白巖松認為,要在18歲給自己留一張照片,“18歲留一張照片是很好的,不管走多遠,經常拿出來問問自己,你是當初自己要活的那個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