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五一小長假,收到朋友寄來的新書———蔣勛先生的散文集 《池上日記》,甚是欣喜。簡單的外封,青山綠水的畫卷,裸書脊裝幀,使本書看上去簡素而富有溫度。閉門讀書,仿佛到池上旅行,風光無限旖旎。
蔣勛是臺灣著名的畫家,詩人與作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和理性之美。本書是作者接受臺灣好基金會的邀請,在臺東的池上鄉擔任駐村藝術家一年多來的鄉居生活寫照。集文字、攝影、繪畫、音聲為一體,感受節氣,分辨五谷,看云觀崗,春夏秋冬。全書由自序《人在池上》、卷一《山影水田》和卷二《日光四季》組成,用詩意文字和大地對話,處處飄散著稻香和花香。
客觀上講,池上是個普通的小地方,但在作家筆下卻美到極致。一帶紅磚墻,黑瓦斜屋頂的民居,鋼琴家在一大片翠綠稻田的中央演奏。明凈空靈的大坡池,山巒間升起了云瀑。萬安山上舊的磚窯廠,打造農具的鐵鋪,傳統產業的生活記憶還很完整。沒有戲院,卡拉OK,一到晚上8點就上床睡覺。油菜花的金黃如同旭日朝陽,小小村落無事悠閑的平常歲月,像世外桃源一樣讓人神往。蔣勛先生有一顆敏感溫熱的心,善于用極簡單的筆觸,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
池上居民的身上篤定沉穩,不夸張,不矯情,是生活在俗世紅塵的我們檢查自身的榜樣。他們嚴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秩序,尊重土路倫理。燒田,翻土,彎身耕作的身影,讓人想起米勒的畫作《拾穗》。他們勤勞而不自私,自然懂得分享的快樂。一個媽媽拿著兩個新摘的絲瓜,像是抱怨又像是歡喜地問:“一早起門口擺兩個絲瓜,誰送的啊?”他們尊重時間,生活節奏緩慢而悠閑。葉云忠家的雞湯美味甘甜,原來是放了腌制14年的橄欖。我在想,在一切快速的時代,我們失去對物質的等待,還知道什么是愛嗎?他們不為生活所累,活出了自己的模樣。“包庇”素食的老板娘一休息就是10天,只為了去日本賞楓。錢可以賺,也可以不賺。這種人生智慧,讓人無聲贊嘆。
深得史學、佛學、美學等多元熏習,使蔣勛先生對歲月,禮儀,人世間的多種符號,有異于俗人的敬重。從北齊的佛像里,他希望生活可以如此簡單,日復一日,沒有多余的愛恨。一個身體,通過一切寵辱,不斷問自己,還可以少掉什么?看過公東教堂,他追問教育,除了知識,失去了信仰;剩下考試,失去了生命核心的價值,這樣的教育成功嗎?從達芬奇的素描,思索什么是宇宙和方圓的宏大問題。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作家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深深迷醉。
浮躁而功利的社會,我們的內心越來越荒蕪。《池上日記》猶如一股清泉,帶給我一個清新脫俗的內心田園。林青霞曾說,蔣老師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聲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蔣勛先生的文字能撫慰心靈,治愈傷痛,傾聽大地詩意的回聲,重回大自然和素樸生活。這種蔥蘢潤澤的感覺,甚好。□王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