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有不少描寫明清歷史大案的圖書,將一個個案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悲歡離合講述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妖書案、梃擊案、刺馬案、楊乃武案等明清案件幾乎膾炙人口。如果停留在獵奇或者講故事的程度,這些圖書完全可以滿足閱讀需求??晌以陂喿x中,總有一種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覺,對于這些離我們三四百年的案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事人為什么會做出那樣的選擇,裁判者依據什么做出判斷,一樁樁看似尋常的案子何以成為大案、冤案或者久拖不決的疑難雜案?
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文史作家張程所著的《透過法律看歷史》 超越對案件本身的敘述,深入回答“所以然”的問題?!锻高^法律看歷史》分為《大案中的制度、人情與智慧》和《冤案背后的世俗人情》兩冊,全景式還原和解讀了十余件明清大案,講述明清司法背后的社會環境,引導讀者深入思考隱藏其后的思想觀念和政治運作。
張程是近年來活躍的歷史創作者。這兩本圖書體現了張程一貫的觀點,即后人之所以不能重返“歷史現場”,是因為社會環境與背景的巨大改變。今人認為匪夷所思的行為在明清是無須解釋的自然現象。塑造人們行為的影響因素,隨著滄海桑田、社會變遷已經截然不同。所以我們很難進入真實的歷史情境,進入當時社會背景中、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和古人產生共情,很難完全理解簡略文字所飽含的豐富內涵。
張程認為最大的“攔路虎”分別為歷史地理與古代政治制度。前者指向客觀的物質的變化,隱含著技術因素對今人理解古代的妨礙。表面上看,歷史地理研究的是行政區劃,本質上它研究的是一種基于地理環境變化,進而包羅萬象的科技、交通等各方面。它們的變化所導致的古今隔閡,是我們不能進入歷史情境的客觀原因。我們現在不僅是行政區劃跟古代不一樣,而且附著在行政區劃上面的通信、交通、人和人之間的交往的方式,以及衛生、醫療等各方面都不同了,所以會產生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這種歷史地理產生的隔閡是一種物質的、有形的差異。比如,明清司法官員因為技術手段的缺失,沒有辦法利用現代的所有法醫技術和偵訊手段,只能依靠打板子乃至嚴刑峻法來推動案件的偵破。而在重刑之下,任何口供和“線索”都是有可能出現的。這就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錯案的出現。又比如,《透過法律看歷史》提到的“霍邱失蹤案”,本質是一起離家出走事件,卻因為客觀上的通訊落后,夾雜著民間恩怨和司法官員的錯判,最終釀成冤案,直至“遇害者歸來”鬧劇才落幕。
政治制度產生的隔閡,則是一種人為的、無形的因素所造成的。因為社會結構、國體政體的改變,維系現代社會運轉的種種制度已經與明清時代截然不同。而明清政治制度日益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比如,現代人對紫禁城充滿了好奇與諸多不切實際的想象。這里面肯定有通訊、交通、醫療、衛生等方面的隔閡,導致今人不能夠理解古人在故宮里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但是,更主要的是因為今人不知道古代故宮運行的規章制度,不知道故宮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和條件下運行的,所以好奇、迷惑。古代的京官們是如何上朝散朝的,那么多人又如何奏事,皇帝又怎么做到有條不紊地處理種種彈劾、陳訴?明清女子是如何選入紫禁城的,又如何在黃瓦紅墻的囚籠中耗盡寶貴年華?那些太醫、侍衛、御廚等正常人又怎么進出宮禁,如何謹小慎微地行走在深宮之中?這些疑問就是人為的制度造成的隔閡。
今人因為不了解政治制度史所造成的迷惑、隔閡,比歷史地理為代表的有形的技術的隔閡更深。張程多年的研究和寫作的興趣便集中在古代政治制度上?!锻高^法律看歷史》兩冊拿起了“制度”這面鏡子,照亮明清歷史的百態。制度鏡子首先照到的,就是明清時期為人熟知的八個大案、九大冤案。
《大案中的制度、人情與智慧》還原了嚴世蕃案、張福弒母案、浙江府庫虧空案、福建大獄、寧波平糧案、順天鄉試舞弊案、鄧爾恒被殺案、刺馬案等八個歷史大案,講述了明清政治制度及其實踐對司法的影響。比如,發生在北京市井的“張福弒母案”并未涉及政治話題與當朝人物,且真兇都以認罪,卻因為錦衣衛與正常司法體制的矛盾乃至意氣之爭,硬生生演變為一場公開的冤案;乾隆年間的“浙江府庫虧空案”解開了明清普遍存在的錢糧虧空問題,反映了復雜多變的財政實際與簡陋僵化的朝廷財政制度之間的矛盾,以及地方官員群體對虧空的掩蓋。最終導致了“一個人對抗一省人”的堂吉訶德式的壯舉兼悲??;“寧波平糧案”的起因是個別地方鄉紳對地方財政陋規的修正申請,卻不想引爆了隱藏已久的政治、經濟問題,成為一場局部性的騷亂。而晚清荒廢的軍事制度和主政者的仕途企圖又火上澆油,將騷亂助推為暴動。
《冤案背后的世俗人情》更加關注社會,還原了九個清朝著名“冤案”:合州命案、總督自戕案、霍邱失蹤案、李毓昌案、徐飛隴案、梁寬殺妻案、三牌樓案、云南報銷案、蘇報案,通過解讀清朝司法實踐與社會運轉的碰撞,呈現隱藏其后的思想觀念和世俗人情。“合州命案”是一起深夜殺人的“無頭案”,因為清朝嚴厲的兇案限期偵破規定,使得地方官吏破案壓力劇增,客觀上導致了冤案的產生。而冤案的平反,既是幸運地遇到了一位堅持原則地四川總督,又是真兇意外落網的偶然因素,受冤者完全稱得上是九死一生、僥幸保全。“梁寬殺妻案”對廣東民間社會有比較細致的描繪,聚焦了一個狡黠且頑固的無賴是如何利用司法制度的漏洞一而再再而三地尋求生機。極為諷刺的是,機械僵化的清朝司法制度,最后迫使一位并非貪官酷吏的州縣官不得不尋求與真兇進行幕后交易,以保命承諾換取對方的認罪。種種光怪陸離的景象,折射出了清朝政治實踐與社會運轉的失靈。當西方文明通過堅船利炮氣勢洶洶而來的時候,清朝幾乎無招架之力。“蘇報案”將兩種司法理念與制度的碰撞,將清王朝的節節敗退,展現得淋漓盡致。
有別于其他通俗講案圖書,《透過法律看歷史》在講述案件前因后果之余,更多著墨社會背景、制度因素,讓讀者徜徉在刀筆小吏、流民僧侶、鄉野村夫、市井無賴和袞袞諸公之間,引導思緒探究當事人種種行為的助因、分析件件結局背后必然與偶然。而歷史的魅力,就存在這種表與里、簡單與復雜、必然與偶然之間。
《透過法律看歷史》以故事觸摸歷史,用制度的鏡子來照射明清社會的百態,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新鮮且有深度的視角。兩冊圖書的原稿是作者張程在央視的講稿,文字詼諧、表達生動,行文流暢,是不錯的法制史、制度史的普及讀本。
□龍爪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