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知名作家曾高飛、基層黨政工作者王志武、賀重陽創作的《生如夏花》又為紅色敘事文學新添一大力作,首次以長篇歷史小說的形式講述了著名烈士王如癡的革命故事,該書被作家出版社列為“黨建百年重點圖書”,正在全國新華書店和各大網絡平臺公開發行。
《生如夏花》講述了革命烈士王如癡富有傳奇色彩的革命生涯。王如癡(1903-1935),著名革命烈士,衡陽祁東縣人,原名王睿歐,字濬歐,后改名“王如癡”,寄寓對革命“如癡如醉”之意。王如癡烈士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工農紅軍重要戰將和高級指揮員,歷任紅五軍第八大隊黨代表、紅六軍第二縱隊政委、紅三軍第八師政委、紅十三軍政委、紅一軍團三十一師政委、紅十一軍政委、紅十軍軍長兼政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皖贛紅軍獨立師師長、紅十軍團十九師參謀長、十九師師長等職。王如癡烈士一生身經百戰,屢戰奇功,為黨和部隊的早期建設、中國革命根據地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王如癡的一生短暫而輝煌,他把一切都奉獻給中國革命,終身未婚,無兒無女。但人民并沒有忘記他們的英雄,一百余年來,關于王如癡烈士的傳說一直在湘南大地祁東被人們心口相傳。寫作《生如夏花》的三位作者是王如癡烈士的家鄉人,從小就聽說過他的故事,被王如癡“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的革命精神感染。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王如癡烈士,傳承革命精神,在強烈的創作沖動和時代使命感驅動下,三位作者克服了時間緊、資料有限等困難,創作《生如夏花》凡29萬字,僅用時70余天。小說節奏明快簡潔,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讓人不忍釋卷,堪稱紅色題材文學的扛鼎之作。
基于真實史料,《生如夏花》有相當一部分資料是首次披露,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小說站在歷史高度,帶著讀者重溫了一百年前那個風起云涌的年代,體會革命者們篳路藍縷,奠基中國解放之路的艱難歷程。小說人物眾多,情節復雜,極具歷史的厚重感,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作為一部歷史小說,《生如夏花》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王如癡烈士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革命不成功,不討老婆”。緊扣烈士誓言,小說在書寫王如癡烈士的性格成長和革命經歷的同時,還以他的個人情感為切入點,描寫了他與陳香香、羅鳳梅、胡蘭英三位革命女青年的愛情故事。戰火紛飛的年代,生離死別,因緣際會,王如癡烈士的愛情故事并沒有完美的結局。烈士令人遺憾的愛情故事在讀者心中產生強烈共鳴,深刻感受到一百多年前人們生活多艱,讓人倍加珍惜今天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小說不僅將王如癡烈士當成普通人來寫,捕捉鮮活的生活細節,追蹤其心靈發展,作者也采用了平視視角,給讀者親切熟稔之感。從內容選擇和寫作技巧上看,《生如夏花》以日常敘事切入個人與時代交接的歷史深處,穿透細碎表面,折射出恢宏壯闊的時代波瀾。這一具有“私人化”色彩的寫作體現了紅色敘事新的美學范式,給當代紅色文學如何構建符合當代人閱讀品味的敘事方式帶來了啟示。
這是關于烈士的紅色敘事,也是一部普遍意義上的優秀文學作品。除了革命、戰爭和愛情,小說還有其他的人情之美,如友情、親情、戰友之情,以情動人是小說的一大特點;小說也不乏生活的趣味之美,往往閑逸幾筆,細數取材于田間地頭的家常美味;小說人物更富有人性之美、個性之美、語言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作者都是王如癡烈士的家鄉人。曾高飛為著名財經作家和文學家,共發表文學和財經作品6000多篇,出版文學作品《感情通緝令》《紅塵欲望》《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流浪》《掙扎的成長》等,財經作品《決勝話語權》《產經風云》等十余種。王志武歷任鄉中學教師,鄉鎮黨委書記,縣委常委等。賀重陽在中共祁東縣委辦公室工作,現任縣委辦公室副主任。
《生如夏花》的創作也得到了烈士家屬和當地民眾的熱情幫助,湖南籍著名科學家劉大響院士為該書作序,湖南籍著名書法家廖爭光為該書題寫書名。這部小說凝結了集體記憶、百姓情感和家國情懷的集體創作,既體現了湖湘文化和祁東地方特色,也有致敬英雄的樸實價值取向。從歷史真實到小說文本,《生如夏花》的創作反映了人民追尋英雄足跡、塑造人民自己的英雄的過程,另一方面,這也是英雄的革命精神反哺后代,薪火相傳的體現。(胡素情)(據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