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野生藥用植物資源
藥用植物資源指那些植物體全部或部分器官組織或其分泌物,可直接入藥或經(jīng)提煉后可制成醫(yī)病藥物的植物資源總稱。凡是具有特殊化學(xué)成分及生理作用的植物往往均可供作藥用,大部分藥用植物含有生物堿。其中,以雙子葉植物藥用種類最多,如豆科、菊料、毛茛科、傘形科、唇形科、龍膽科、桔梗科等;單子葉植物次之,如百合科、蘭科等。據(jù)資料統(tǒng)計,林區(qū)已知野生藥用植物833種,常見的野生藥用植物有200多種,有些是全國著名的地道藥材,如黃芪、黃芩、龍膽、防風(fēng)、芍藥、紅柴胡(柴胡)、桔梗、短瓣金蓮花、苦參等。如著名的黃芪,其根是著名補氣藥,其地上部分嫩莖可做茶,對抗衰老有一定療效。如龍膽根可入藥,具有清肝濕熱,健骨之功效。民間及民族傳統(tǒng)用藥。如用蓍草治療慢性闌尾炎有一定療效,故俗稱“闌尾草”;用狼毒大戟根部治療毒性腫瘤具有一定效果;鄂溫克人民間配方用龍膽科的尖葉假龍膽(歸心草)治療心臟病有一定療效;鄂溫克人民間配方用東北巖高蘭(肝復(fù)靈)治療肝病;用麻葉千里光(返魂草)全草治療心臟病。此外林區(qū)內(nèi)常見的藥用植物還有關(guān)蒼術(shù)、興安升麻、白芷、五味子(北五味子)、輪葉貝母、手參(手掌參)、草蓯蓉(不老草)、遠志、秦艽(大葉龍膽)、北烏頭(草烏頭)、漏蘆(祁州漏蘆)等。林區(qū)野生藥用植物按照用途分為十九大類二十四小類。
一、解表藥
(一)發(fā)散風(fēng)寒藥
藥材名:白芷
別名:興安白芷、走馬芹、大活、獨活
鑒別特征:傘形科當歸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0—200厘米。直根四柱形,粗大,分枝,棕黃色,具香氣。莖直立,上部分枝。基生時與莖下葉具長柄;葉片三回羽狀全裂,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與寬近相等;一回羽片3—4對,具柄,卵狀三角形;二回羽片2—3對,卵狀披針形;最終裂片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稍下延,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與白色軟骨質(zhì),葉脈隆起。頂生葉簡化成膨大的葉鞘。復(fù)傘形花序;傘輻多數(shù);無總苞片或具1橢圓形鞘狀總苞;小總苞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與花梗近等長;花白色。果實橢圓形。
生境:生于林下、林緣、溪邊灌叢中。
分布:林區(qū)各地均有分布。
藥用價值:根入藥,具有解表散寒、祛風(fēng)止痛、宣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的功效,用于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牙痛、帶下、瘡瘍腫痛等癥。
采收加工:夏、秋季葉黃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
(張重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