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通訊員 張學華 郭平義
8月6日上午,甘河森工公司鄂倫春族手工藝品展廳內飄散著淡淡的樺木清香。克一河森工公司30余名員工圍聚在非遺傳承人張玉華身旁,看她手中的電烙筆在白樺樹皮上輕盈游走,焦褐色的線條漸漸勾勒出馴鹿靈動的眼眸。
“燙畫要聽見樺樹皮的心跳,這片樺樹皮是去年秋天采的,纖維韌得像鄂倫春姑娘的辮子……”張玉華邊作畫邊說。只見她的指尖微微發力,電烙筆與樺樹皮接觸處騰起細煙,在她身旁的展示臺上,一件《北境白樺》立體畫引得眾人俯身細看———層疊的樺樹皮天然肌理化作林海雪原,樹隙間鑲嵌的鹿角雕件在燈光下泛著琥珀色光澤。
在張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克一河經營中心員工鄭艷嘗試著燙畫白樺枝干,不一會兒,她的鼻尖就沁出細汗,說:“沒想到樹皮會‘說話’!剛才下筆重了,張老師說樹皮用開裂抗議呢。”她展示著半成品,燙痕組成的枝丫間竟自然露出樹皮的“眼睛”紋路。旅游發展中心的李雪舉著剛完成的相框,笑著說:“我烙的畫仿佛還帶著去年秋天陽光的味道。”
在展廳東側的“森林故事”系列作品前,克一河森工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房興偉拾起一個樺皮筆筒仔細觀察著。筒身密布著細密的針腳,他輕叩筒壁說:“這是用鄂倫春傳統的‘咬合縫’技藝,不用一滴膠水,真是厲害。”逆光中,針腳在樹皮上投下細密的影子,宛如森林的年輪。
“小心燙!”張老師的聲音打破了創作區里的寧靜,只見一個女生手忙腳亂地吹著燙糊的樹皮,張老師笑著遞過新材料,說:“樺樹皮像林區的漢子,吃軟不吃硬。大家不要氣餒,多加練習,就會創作出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作品。”此刻陽光透過窗戶,在滿桌零散的樹皮材料上投下光斑,空氣里樹皮的香氣與焦香交織。
活動尾聲,員工們舉著作品在“文創產品”背景臺前合影,房興偉撫過展柜里樺皮畫框,鼓勵著大家:“希望明年這個時候,這里也能擺上咱們克一河員工創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