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 趙興祖 通訊員 潘志鵬 李旭 王晨宇 韓慶
金秋時節,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褪去翠綠、換上斑斕彩裝。霧氣氤氳的林間,一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采秋盛宴”悄然啟幕。各森工(林業)公司的員工與居民們紛紛走進森林,采摘松塔、蘑菇等林下資源,收獲著大自然的饋贈。
晨曦微透,阿龍山森工公司生態功能區內,偃松林中松果垂掛,靜候采擷。應急事務中心員工步懷濤和30余名同事三人一組、五人一隊,沒入密林深處。松枝縱橫,路徑難辨,每一步都需格外謹慎。“樹干濕滑,盡量繞行,安全第一。”步懷濤一邊提醒同伴,一邊用長鉤熟練地將偃松枝攬到身前,迅速摘取一顆顆飽滿的松塔。
今年,阿龍山森工公司推行“整建制”采收模式,統一劃定區域、組織人力,并提供運輸與后勤保障。“整建制”的采收模式不僅規范了采集秩序,更將員工收益與企業效益緊密相連。步懷濤胸前掛著的自制布袋很快就被松塔填滿。他選擇在一處顯眼的大樹旁集中存放收獲,不時與遠處同事高聲呼應———這是密林中保持方位、防止走散的獨特智慧。
每袋松塔重達近百斤,需人力背負數公里走出山林。步懷濤身體素質出眾,途中仍要歇上四五次。午后,當采集隊伍抵達收購點時,森林經濟發展部與財務部工作人員早已聯合在崗辦公,公司紀委現場監督,稱重、核驗、登記全程公開透明。“以前自己找車、自己賣,價格沒保障,還常白跑。現在公司統一收,咱們心里踏實,干勁也更足。”步懷濤拿著結算票據,笑容燦爛。
清晨5點,阿里河森工公司大山深處薄霧尚未散去,58歲的采秋人李鋼已踩著露水進山。“要趕在日頭曬蔫蘑菇前采摘,這樣的蘑菇才新鮮!”他蹲下身,指尖輕輕撥開松針和枯葉,一簇簇傘蓋金黃、菌柄細長的榛蘑映入眼簾。只見他熟練地掐斷菌根,不一會的工夫,身后的塑料桶就被新鮮的榛蘑填滿。
“這片林子我守了20年,山里的蘑菇就像老伙計,年年都在老地方等著我。”李鋼望著林間熟悉的地形,語氣中滿是自豪與親切。
近年來,隨著阿里河森工公司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宣傳教育,科學管理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上山時,管護站的同志再三強調防火安全,大家都得記在心里,絕不能帶任何火種進山。”李鋼邊走邊提醒同行的伙伴,把生態保護的細節落到實處。
每年秋季,阿里河林區都會迎來采秋高峰,勤勞的采秋人穿梭林間,用雙手收獲大自然的饋贈。一個采收季下來,采秋人平均收入可達上萬元,為家庭添上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
對林區人而言,采秋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情感的寄托。
“三哥,山上蘑菇下來了,我晾干了,給你和嫂子郵過去了。”9月2日,烏爾旗漢森工公司興安里經營管護中心管護員劉儉撥通哥哥的電話,將一份滿載思念的快遞發往山東老家。
從事林業工作30年,劉儉深諳林區資源的寶貴。他說:“公司對森林資源管理和防火工作非常重視,我們不僅要按林長制嚴格落實職責,還要對入山采集人員進行檢查和宣傳教育,保證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
在綽爾森工公司居民曲鳳香家中,兩大筐飽滿的樺樹蘑散發著清香,粗壯的菌柄挺拔飽滿,一眼望去滿是“好品相”。
“今早5點就進山了,順著林間小道走,樺樹林下隨處能看見這‘寶貝’。”曲鳳香熟練地分揀著蘑菇。她拿起一朵拳頭大的樺樹蘑,指腹摩挲著菌蓋:“咱林區的樺樹蘑金貴,只長在樺樹根旁,得趁著雨后土壤濕潤時采,過了這陣兒就少嘍。”
曲鳳香家的窗臺上,幾串半干的樺樹蘑正沐浴著陽光,玻璃外的光影灑在蘑菇上,泛著溫潤的光澤。“鮮蘑能燉肉、炒雞蛋,吃不完的就晾干,冬天泡發后吃,嚼勁更足,味兒也更濃。”她指著晾架上的蘑菇,語氣里滿是歡喜,“現在林區生態越來越好,蘑菇一年比一年多,不僅自己家夠吃,還能賣給收購點,多了份收入。你說,這日子是不是比蘑菇還鮮?”
秋意漸濃,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這片廣袤的林海中,“采秋”不僅帶來了滿筐的收獲,更成了林區人一種傳統的生活方式。每一次進山,都是人與自然的一次和諧對話;每一次收獲,都承載著林區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晨霧再次升起,采秋人又將走進森林,繼續這場人與自然的“美麗約定”,用雙手收獲滿滿的幸福與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