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進入秋季以來,庫都爾河國家濕地公園內,十余只野生天鵝結伴兒在湖面休憩覓食,忽而在水中嬉戲玩鬧,忽而在空中盤旋飛舞,為秋日的濕地公園增添了一道獨特、靈動的風景線。在濱水棧道上,前來游玩的居民、游客絡繹不絕。
庫都爾河是黑龍江源頭主河流,生態地位極為重要。保護庫都爾河有利于涵養水源、水土保持,對黑龍江流域的生態環境、綠色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過多年的精心呵護,庫都爾森工公司庫都爾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探索出一條濕地保護與發展雙贏之路,令這份大自然的饋贈熠熠生輝。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圖景
一大早,52歲的劉立柱換好工作服,帶上雙筒望遠鏡、對講機開始一天的巡護監測工作。“我們主要查看山上有沒有掛捕鳥網、鐵夾子,河道內有沒有非法設置地籠漁網,發現后定要銷毀、沒收。并且還要跟蹤走訪群眾,了解有沒有人設這個套,查到要移交森林公安處理。”劉立柱一邊用望遠鏡查看樹林里的情況,一邊解釋說。
劉立柱是庫都爾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南溝管護站管護員,像他一樣為濕地生態環境保駕護航的管護員有3名。他們每天穿梭于山水之間,開展巡護監測工作,用辛勤付出讓濕地成為候鳥的家園。
除了管護員的日常管護外,隨著濱水棧道、觀鳥臺、北緯50地標廣場、濕地體驗宣教中心等親近自然的設施、平臺落地,讓更多的居民、游客共享綠意空間。
夏季一到,一撥又一撥的游客走進濕地,參觀濕地體驗宣教中心,零距離接觸濕地,欣賞濕地美景。通過這樣的互動,在游客心中播下愛護鳥類、守護濕地的種子。
科技加持的發展新路
“快看,畫面里的是灰鶴!”在濕地監測人員白奕順的手機上,一只灰鶴進入監測視野。畫面中,灰鶴伸著長長的脖子悠閑地在草地上散步,在藍天的襯托下,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屏幕一側顯示,對應的拍攝、識別、記錄正在同步進行。
庫都爾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在野外動物經常出沒的地方,共布設了80臺遠紅外攝像機,遠紅外攝像機與手機連接,可以實時觀看監測情況,實現監測數據全區覆蓋、實時回傳,使監測過程從以人工采集為主轉變為以自動化采集分析為主的階段。
今年,工作人員通過監測系統共觀測到野生動物54種,其中,首次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貂熊、駝鹿、紫貂、細嘴松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棕熊。
據了解,庫都爾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采用“大數據+互聯網+GI S”模式,將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地質地貌等基礎空間數據,動植物資源、動植物類型等專題數據,生態監測、科普宣傳等業務數據進行融合,有利于各級主管部門動態了解并全面掌握濕地公園內水質污染情況以及多種珍稀動植物的分布、生長情況,為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及各類自然資源提供決策支持。(馬莉 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