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張俊云
“你怎么這么不讓人省心!多大歲數了還去,要是有事了怎么辦……”
“沒事!多少次打火都沒事,我會照顧好自己。正因為我有經驗,我應該上,放一百個心吧。”
手機里傳來妻子焦急的反對聲,李廣錄一個勁地勸說“沒事!沒事!”然后就掛斷了電話。
8月7日中午,滿歸森工公司森防指接到緊急援外阿龍山撲火命令。當時滿歸本地也有火情,撲火兵力不足,剛剛從外地回來的滿歸森工公司老年科技者協會會長李廣錄主動請纓,化身“遠征撲火隊長”。中午13時,他帶領緊急集結的3個基層單位20人的撲火隊伍,火速出發,趕赴阿龍山塔2火場馳援。
“撲火,他總沖在最前面!”李廣錄參加工作40多年來,與森林有著不解之緣。每次發生森林火情,他總是帶隊第一時間出現在撲救現場,多次帶隊出色完成撲打森林火災任務,練就了“活地圖”的本事。他帶領的隊伍從滿歸趕到任務地點與阿龍山森工公司森防指人員匯合,僅用了1.5個小時,是當時到達塔2火線的第一支援外撲火力量,火線前指把這支隊伍作為火線突擊隊進行調動。
當時火場植被茂密,煙霧較大,前行的道路上馬尾松、叢樺遍布,枝條纏繞。時間就是效率,只有快速打開通道,才能贏得最佳戰機。李廣錄根據地形地勢快速反應、排兵布陣,帶頭沿著火線指揮撲打。他不顧烈火炙烤,帶領油鋸手頂著濃煙走在最前面,邊打隔離帶邊觀察火情,隊友們跟著他這個“主心骨”,都是拼著勁地邊撲打、邊清理、邊行進。撲打過程中,他幾次替換極度疲憊的油鋸手和風機手,心中只有快速滅火的一個念頭。直到凌晨3點多鐘,他和隊友們才干嚼方便面充饑,又繼續鏖戰火魔。
經過一天一夜的戰斗,阿龍山森工公司火線前指領導發現,這個59歲的老科協會長不僅走在山路上健步如飛,而且反應迅速、決策果斷,是個熟知防火業務知識、山林撲火經驗豐富的“土專家”。在8月8日增援隊伍陸續到達后,火線前指把他連同整支隊伍調到火場指揮部工作。他所在的協調指揮部距離火場前線指揮部五六公里,主要協助火場前指開展火場路線導引、撲火隊伍分工、人員調動、給養接收、物資搬運、水源踏查等工作。他憑借著多年撲打山火的經驗,事事考慮周到,總能想在前、做在前,安全高效地完成前指的戰略意圖。
他把撲火隊伍帶到火場前線指揮部,把油脂送到挖掘機作業場地,把采訪記者帶到火場前線。每次領到任務,他都是沖在最前面,忙完這項工作忙那項,大家都稱他為“李小伙”。當時,剛到的援外撲火隊伍只知道火線大概方向,處于半山腰時根本看不見明火。為了指引撲火人員快速找到火線,他帶領隊員利用裝給養的紙箱子作了一個火場指示牌,立于火線東西分界處,并以紅旗作為明顯標志。在火場,撲火隊員飲水和以水滅火是件大事,為了幫助部分撲火隊伍盡快找到合適水源,他深一腳淺一腳奔走在崎嶇山路上,一走就是七八個小時、十幾公里。
當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指揮部,大家以為他該松口氣休息一會兒了,可是他又打開地圖,認真地琢磨著下一步的工作。當時的他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準確地判斷火場態勢和火場面積,為火場前指及時作出最佳撲火方案提供重要依據。
連續作戰9天8夜,李廣錄帶領隊友們用實際行動肩負起責任使命,出色地完成了援外撲火任務。歷經火場的考驗和洗禮,回來的他,臉上綻放著燦爛笑容。大家都豎起大拇指說:“火場一線,這個‘李小伙’可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