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考察我區時強調,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要努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林區人時刻牢記使命。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黨委書記陳佰山帶來的提案,與生態建設息息相關。他呼吁在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建設一座自然生態博物館,展示大興安嶺的自然之美,弘揚生態文化,銘記幾代務林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林區之魂。
陳佰山介紹說:“大興安嶺生態功能區有10.6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擁有完整的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通過有效保護,森林質量明顯提升,野生動植物數量逐年增多,現有野生植物1848種、脊椎動物390種。這里還是黑龍江和嫩江的重要水源地,共有河流7146條。2015年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
陳佰山說:“當前,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親近森林回歸自然的需求日益旺盛,到林區旅游觀光的人數逐年攀升,2017年達到151萬人次。建設自然生態
博物館可以使游客在游覽林區山水的同時,進行生態文化宣傳,還能讓游客了解到大興安嶺濃厚的森工文化,增加旅游的文化含量。同時,自然生態博物館還具有科普教育功能,利用豐富的藏品直觀形象地展示林區地形地貌、野生物種、水文地質等自然資源狀況,提升公眾生態文明意識。自然生態博物館還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基地,大量完整的野生動植物標本資源,為科研實驗提供了豐富素材。”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縮影,是一個地區科學、教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標志。”陳佰山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注重各類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文化載體建設,希望這個提案能夠引起社會關注。(稿源: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馮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