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按照中央《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和安排,作為全國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的先行先試單位,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的改革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后續的改革工作正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按照黨的十九大關于生態文明建和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的最新要求有條不紊地進行。在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中,思想政治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帶給人以啟示。
啟示之一:深入宣傳、思想動員--讓群眾“明白”是改革順利實施和穩定的前提
打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林區改革重大決策部署措施及民生政策與職工群眾見面的“最后一公里”是關鍵。只有讓涉及改革的職工群眾“明白”才能確保理解改革到位,參與支持改革到位,黨中央的重大改革措施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改革的長遠效益才能得以體現。
首先,實現林區由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轉變,關鍵是轉變職工群眾靠山吃山的傳統木材經濟觀念,進而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改革起步之初,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1月26日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阿爾山林業局看望慰問林業職工群眾,明確指出,歷史有它的階段性,林區人當初砍樹是為國家做貢獻,今天改革轉型“看樹”保護生態同樣是為國家做貢獻,保護生態是林業的主要職責。他深情地說“林業的政策會越來越好,林區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祝愿到阿爾山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經濟越來越發展”。樸實的話語凝結著歷史辯證的思維,講明了林區的基本定位,讓林區職工看到了改革轉型的廣闊前景,解開了職工群眾思想觀念的癥結,通過深入學習宣講習總書記視察內蒙古林區的重要講話精神,讓干部職工群眾“明白”改革轉型是國家發展的大勢所趨和歷史必然,看到了改革的光明前景。通過持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大力宣傳宣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理念,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重要論述武裝干部職工群眾頭腦,厚植生態保護建設的思想根基,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使尊重自然守護綠色成為務林人的自覺行動,自覺擔當起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增強了職工群眾保護生態也是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自豪感。
其次,開展各級各類改革政策培訓宣講班,深入宣傳闡釋國有林區改革的重大意義、目的、措施。無論是剝離移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還是木材生產戰線職工轉崗安置,廣大干部深入職工群眾之中廣泛進行思想發動,把中央和自治區關于林業改革的方針政策和原則準確傳達到一線職工,讓職工群眾明白改革、了解改革,進而理解支持參與改革,樹立了改革的信心。在改革實踐中廣大職工表現出了強烈的大局意識、全局意識,做到了思想認同、行動自覺,為整體推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確保了各項改革措施的有序推進。
同時,為了加快推進國有林區經濟轉型,讓職工群眾既要靠山吃山,又要綠水青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抓住轉變職工靠山吃山的“吃法”這一關鍵,通過大講堂、轉崗培訓、典型示范、大力扶持等方式讓職工群眾明白:依托林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林下資源以及通過提供生態服務、生態產品一樣可以發展得更好,依托木材資源的老路只能越吃越窮的道理。把干部職工思想引向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綠色林下產品采集、種養加工、種苗綠化等綠色產業,加快經濟轉型。
啟示之二:政策托底、民生優先--增加群眾“獲得感”是改革的目標和穩定的基石
關心職工,為職工辦實事、解決實際困難,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實際、最打動人的方法。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黨委堅持民生為先,把握問題導向,讓職工群眾在改革中得實惠。
在木材全面停伐的后續產業尚未形成支撐的情況下,通過壓縮“三公經費”減少管理成本等措施將資金向一線職工工資增長傾斜,改革后職工工資收入比改革前提高了11%。在自治區和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涉及弱勢群體的大量歷史民生問題得以解決;落實了4萬名“老工傷”參保政策;解決了5.8萬名混崗集體工養老保險待遇;落實了8.5萬名天保工程和改制一次性安置人員社保補貼政策;低保家庭實現了應保盡保。
帶著責任、帶著感情研究改革具體政策措施,把“職工利益不受損”作為改革方案制定的前置條件,把堅守社會穩定、確保民生底線貫穿改革的全過程,在停伐富余人員安置中保障了有活干、收入不降低。在社會職能移交、企業改制中充分考慮職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現實利益及后顧之憂,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移交后,在住房飲水、小城鎮建設上協調屬地政府實現了一體化建設發展,17萬戶林業職工居民告別“板夾泥”住房,有4.5萬戶職工居民有序移居到林業中心城鎮,享受到城市文明。一年來,林區共投入3.8億元和200多萬人次的義務獻工,對270公里街道進行了硬化,綠化植樹150余萬株,改善了管護所、林場的人居環境。林區職工在收入、社會服務、社保標準、住房等生產生活條件上與周邊地區的差距顯著縮小,林地二元結構被打破。
啟示之三:堅持方向、實事求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增強改革的實效性
實事求是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在深化改革的實踐中要取得預期的效果,既需要頂層設計者、組織者有清晰的目標方向和底線考量,防止在實踐中偏離脫底,又要在具體操作方案制定和實施中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目標方向如同河岸,不可輕棄、偏離;具體操作如同過河,架橋涉舟需因地因時而宜。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改革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法寶。比如:
保護生態全面停伐、職工有業就是目標方向,木材生產戰線上萬名員工安置轉崗是過程。在具體操作中將木材產業鏈上的員工情況進行系統梳理,根據年齡、技能、身體、家庭狀況、個人意愿等分類理清,結合生態保護中的管護、防火、造林、撫育、轉型產業等制定細致周密的轉崗安置方案,分類對應安置去向、分類制定工資分配政策,實現了無一人下崗、收入不降低并有序向生態保護建設一線集中人力的改革目標。
政事企分離是改革的目標方向,社會管理職能移交、公共服務職能剝離、企業走向市場自主經營是過程。在方案制定中具體權衡各類員工的狀況和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按照“交得出、接得住、管得好、可持續”的原則,分別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職能、資產、人員剝離方案和成本承擔方式,實現了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企業經營的有序銜接,做到了人心不亂、隊伍不散、工作不斷。
管辦分離是目標方向,分離中處理好資源保護主體與資源利用主體的利益關系是過程。林區的產業大多依托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實施改革中在阿爾山旅游公司這樣具有獨立經營規模的企業,率先開展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試點;暫不具備獨立經營的旅游、林特產品加工企業實行地方國資部門監管、林業地方雙向扶持的過度方式;對一部分后勤保障類企業實行引進合作伙伴,林業購買服務的方式;對一些空殼無經營能力的撤并注銷,退出市場等等,探索了管辦分離、促進產業經濟轉型的多種途徑。
提升森林管育水平是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森林管護培育新機制是過程。在實踐中通過組建專業化綜合工隊,內部模擬購買服務,提倡一隊多能、一崗多能、工效掛鉤的改革取向,有效解決了林區各工種季節性上崗與提高森林保護經營隊伍專業化的問題,并為下一步推進森林經營購買服務、引進市場化機制做了鋪墊。
改善民生是目標,疊加改革扶持政策,放大政策效果打好組合拳。把改革要求的深遠山林場居民搬遷與林業棚戶區改造政策相結合,統籌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將124個建制林場的居民整合撤并,對保留居民的36個中心林場進行標準化建設。將4.5萬戶(約12.6萬人)深遠山居民搬遷至林業中心城鎮和中心林場,擴大了森林腹地無人區、減少了森林資源隱性消耗和林火隱患、降低了生態管護和公共設施建設成本、推進了區域城鎮化進程,全面系統地改變了林區面貌、提高了職工居民生活水平。把職工轉崗安置、發展轉型產業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持政策相結合,爭取自治區投入政策對轉崗職工開展了全面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整合林區各項國家、行業、地區投入政策全面推進林區公路、管網、文化等公共設施建設實現了與地區一體化規劃建設,加快了補短板進程。在實施公共服務職能剝離中,全面實施了林地黨建一體化工程,實現了林場、鄉鎮黨員管理、黨員教育、支部建設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啟示之四:公平公正、典型引領--干部帶頭是最好的執行力
干部充分發揮帶頭作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職工群眾的思想認知多數時候取決于黨員干部的行動。黨員干部帶頭是改革政策執行力的靈魂,身教勝于言傳。在林區改革轉型的重大實踐中干部帶頭體現在時時處處。
改革啟動之時就制定了嚴明的改革紀律,在政策面前人人平等、落實改革政策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堅持干部帶頭。木材停伐16510名富余職工面臨轉崗再安置,社會職能剝離近5000名人員面臨崗位身份轉換,企業改革涉及2000多名干部職工身份由國有轉向混合經濟。轉向哪里?收入是否有保證?前景未卜。職工看隊長,隊長看科長,科長看局領導。在重大改革操作中,林區自上而下,先是處級干部,后是科級干部,再到班組長,到基層支部黨員,層層進行思想動員,黨員干部的思想通了,示范效應使改革措施的落實水到渠成。在社會服務職能移交中涉及的200多名科級干部帶頭帶領職工重組企業,納入屬地公共服務企業行列。在木材生產一線職工轉崗中有55名科級干部帶頭轉向森林管護巡護、防火、造林一線,有40多名干部帶頭帶領本單位職工走向創業,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和家庭旅游服務業。在企業改革中共有10多名處級干部帶頭帶領企業職工走向市場。榜樣的力量、示范作用是無窮的,黨員干部的行動變為了職工的行動,“頭羊效應”使改革轉型的決策部署在林區落地生根。
啟示之五:抓改革與抓穩定相協調同用力--確保改革大局穩定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維護企業穩定的重要保證。改革啟動之初,林區大量歷史遺留問題上訪一度呈集中凸顯態勢,經過綜合分析研判,我們采取了抓改革與抓穩定同部署、同用力、相協調的推進改革機制。一是區別不同情況處置群眾信訪問題,防止歷史遺留問題、一般性信訪問題與改革誘發的相關信訪問題交織集中。在改革措施實施前,先期對大量歷史遺留問題、民生問題進行集中排查,按信訪“三到位一處理”的原則進行集中處置。二是加強改革過程中的穩定風險評估預警。密切關注職工思想動態和社會輿情,擴大了綜治、維穩、信訪基層信息、網絡信息收集渠道,及時分析梳理、研判、評估,并根據各項改革措施的信訪反映和意見適時調整微觀政策,把握改革力度和節奏,確保在改革措施落實中始終掌握在社會穩定可承受的區間內。三是同步明確穩定責任和改革任務。在落實各級領導干部包片、包線改革任務的同時,同步明確信訪維穩和思想政治工作包片包點責任,做到同心同向,協調一致,層層明確任務,逐級壓實責任,橫向不留死角,縱向直到每一個職工家庭,做到改革有人抓,維穩信訪問題有人管。四是建立穩定工作多方聯動機制。與屬地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建立國有林區改革維穩協調議事機制,就信息共享、聯動協作和涉法涉訴信訪案件處置、重大穩定問題處置等問題制定聯合應對處置方案,防患于未然,確保改革過程的社會穩定。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重點國有林區,開發建設66年來,共為國家提供了2億立方米的商品林和大量林副產品,上繳利稅200多億元,為國家同期投入的4倍,是共和國經濟建設的“長子”。林區生態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18萬平方公里,森林總蓄積9.49億立方米,其保護良好、穩定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有效保障了呼倫貝爾大草原和東北糧食主產區的生態安全,是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脊梁”,在建成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和邊疆安全穩定屏障兩大定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現有企事業單位45家,區域內涉林人口40多萬,林區職工10萬人,點多、線長、面廣,思想政治工作既有企業的特色,又有社會功能的顯著特點。
黨的十八大從關乎民族長遠發展大計、關乎人民福祉的高度出發,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中又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在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上又進行了理論和實踐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具有清醒的認識、對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清晰的思路和舉措同時也向全世界發出了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莊嚴承諾。
國有林區的生態保護建設和改革轉型倍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汪洋副總理先后深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視察,內蒙古自治區李紀恒書記、布小林主席也深入林區調研指導,對林區的改革轉型提出明確要求,寄予了厚望。從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大幅調減木材產量開始,到2015年4月1日全面停伐和中央《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自治區《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總體方案》出臺、到2017年2月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掛牌成立,林區正經歷著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變革,林區的功能定位正在實現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向保護森林提供生態產品服務的轉變。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表明,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規律,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勢下,林區將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繼續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新途徑新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生態保障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宋凱廷、李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