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2008年6月3日,林區分別與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行署舉行了接收林區辦中小學校、衛生、電視機構簽字儀式,標志著林區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改革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
那一年,林區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改革實現了移交范圍、人員確定、編制核定、過渡期、經費承擔方式、增資機制、后期達標投入7個方面的突破,被稱為“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剝離企業辦社會”。通過體制改革,應由政府管理的剝離移交,應由市場主導的走向市場,林區的生態保護建設職能凸顯,生態保護建設能力得到強化,為國有林區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對于歸屬地方管理的人員而言,他們也在改革中受益匪淺。
如今在牙克石市第五中學任教的姜昊亮就是在此次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剝離后,姜昊亮有了事業編,收入也與地方同類人員拉平,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他感觸頗深地說:“改革之前,我們這個年齡的工資每月大約七、八百元錢,隨著每年的逐步增長,現已達到四千多元,這一歷史性飛躍給我們的生活水平帶來了很大的改變。”
相比個人生活條件的改善,令姜昊亮感觸更深的是學校的變化。姜昊亮說:“剝離后,學校啟動了校安工程,投入大量專項資金,升級了教學設備,由原來的“三機一幕”到現代化的多媒體,這些高科技的教學設備為當代青少年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網絡光纖千兆到校、百兆到班覆蓋所有學校,班班建成多媒體教室,錄播教室、遠程直播成為學校標配。學校還建成了標準化食堂、寢室,為師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各種教育環境和硬件設施也得到了基本完善。同時,加強了學校之間的聯系,更加注重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業務培訓,教師的業務能力得到提升。”
從黑屋子、泥土地到高標準教學樓、塑膠操場;從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到現代化多媒體設備; 從基本教育到創成教育基本現代化學校……剝離以來,學校教育工作駛入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軌道,開啟了教育現代化新征程。姜昊亮說:“原來每節課都要在黑板上反反復復寫字,不夠寫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寫,一堂課下來,嘴里、頭發上、衣服上沾滿了一層白白的粉筆灰。很多老師的手指都被粉筆燒出了裂口,那時,哪里能想到幾十年后的今天,上課居然用起了電腦,只需鼠標輕輕一點,資料應有盡有。”
四十年的滄桑巨變,四十年的砥礪奮進,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歇。近幾年,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黨委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下發的《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和《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總體方案》,林區改革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措施越來越具體、成效越來越顯著。
改革不僅提升了保護生態建設水平,也同樣改善著民生。相信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一定會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收獲滿滿的幸福。 (本網記者 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