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構筑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

朱高華
2019-03-22
3174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黨委書記陳佰山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是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奮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根本遵循。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內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而且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建設得更加亮麗,必須以更大的決心、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
         內蒙古大興安嶺作為我國面積最大的重點國有林區,必須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政治責任,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路線圖和施工圖,加快推進現代化美麗林區建設,以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扎實成效造福人民、貢獻國家。
         開發建設67年來,尤其是國家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圍繞生態保護建設、國有林區改革、轉型發展、民生建設所進行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模范踐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做出了貢獻。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等科學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積極貫徹落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落實國家政策。林區逐年減少木材采伐量直至停采。在1998年試點到2010年的一期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期間,林區的年木材產量從380.6萬立方米逐年調減到229.6萬立方米。2011年調減到110萬立方米。2015年4月1日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培育后備資源。為保證青山常在,永續利用,林區人堅持一手砍樹,一手栽樹的原則,進行工程性造林、戰役性造林,累計更新造林2000多萬畝。健全森林資源管護體系。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的管護網絡責任體系,建成森林管護站511個,管護人員2.2萬人,落實管護面積966萬公頃。加強保護地建設。對林區重要流域、山脊和珍稀野生動植物繁衍地建設了178萬公頃的8個自然保護區(國家級3個,省部級5個)、12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和9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占總面積的16.6%。加大森林災害防控。堅持“投重兵、打小火,當日火、當日滅”,切實加強森林防火預案、基礎設施、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能力。加強監測預警,開展無公害防治等措施增強了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控能力。提高科技含量。引進了視頻監控、北斗導航、自動傳感、無人機巡護等先進技術,全面提升了生態保護建設水平。經過幾代務林人扎根林海、砥礪奮進,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建設成效走在了全國重點國有林區前列。森林面積、活立木總蓄積、森林覆蓋率分別由開發初期的637萬公頃、6.6億立方米、60.1%,提高到目前的837.02萬公頃、10.33億立方米、78.39%,對我國政府履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承諾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激發改革活力,為生態保護建設奠定堅實的體制機制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堅持改革創新,伴隨著國家改革步伐,以“壯士斷腕、舍我其誰”的勇氣和魄力,探索開路、先行先試,為生態保護建設奠定了堅實的體制機制基礎。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天保工程實施前的1998年間的改革,主要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進行了經營承包責任制、中小企業改制、三項制度改革、調整存量資產,組建了內蒙古森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全國首批55戶企業試點集團之一),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經營管理。天保一期工程(2000年—2010年)期間的改革,本著“一企一策”原則,對近40戶中小企業實施了股份制改革,為全面實施輔業改制積累了經驗。理順社會保障,一次性安置全民職工4.03萬人、大集體職工近3.7萬人。全民職工養老保障實行省級統籌。在崗職工12萬人的醫療保障、工傷、生育、失業保險由內部統籌到屬地政府統籌,林區居民社保各項統籌納入屬地同等政策。天保二期工程(2011年—2020年)期間的改革,首先是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對教育、醫院、電視等138個機構、2.3萬名職工以及5.3億元資產進行了剝離。對2300名森林公安干警納入政法編制。其次是對200家中小企業進行了改制,涉及1萬余人,涉及三類資產賬面值25.6億元。再次是2015年以來的改革,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按照“交得出、接得穩、管得好、可持續”的原則,社會職能剝離近5000人的崗位身份實現了轉換,企業改革涉及的2000多名干部職工身份由國有轉向了混合經濟,移交資產5.6億元。共有1.65萬名富余職工實現了轉崗再安置,2017年2月,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從整章建制入手,編制了機構設置建議方案,健全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編制了生態保護建設、轉型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改革發展規劃方案。在國有林區率先推進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內部購買服務,有力推動了林業生產組織方式的改革。經過歷次改革“瘦身”,林區全民職工25年間減少10萬人,目前在冊8.45萬人,在崗4.56萬人,精簡高效的國有林管理機構正在形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努力推進1+N綠色發展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林區轉型發展和職工致富指明了方向。林區以旅游為主線,初步形成了林下經濟、特色種養殖、特種經濟林、森林碳匯、綠化種苗等“1+N”綠色產業體系。

         發展旅游產業。重點建設體現溫泉、康養特色的南部板塊、體現鄂倫春狩獵文化的東部板塊、集觀光、科考、探險、冰雪體驗、馴鹿文化為一體的北部板塊,打造“世界地標性生態旅游目的地”“國內知名森林養生圣地”。發展碳匯產業。在綽爾等6個林業局進行了試點,合作開發了國際、國內不同標準的林業碳匯項目,碳匯交易額突破100萬元。積極探索碳匯金融合作方式,爭取將林區和林業碳匯納入國家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將“碳庫”變為“錢庫”,打造“國有林業最大碳匯儲備區”。發展林下產業。積極開展北五味子、金蓮花等中藥材馴化和人工栽培技術研究。利用藍莓等野生漿果、山野菜等資源,創建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和食藥“綠色品牌”“森林品牌”,打造“國內重要森林綠色食品和中藥材供應區”。發展綠化苗木產業。依托現有苗圃和種苗基地,重點培育西伯利亞紅松等珍貴樹種和興安落葉松等鄉土樹種,對外承攬造林綠化工程,打造“國家重要木材戰略儲備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廣大務林人享受生態美產業興林工富的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積極回應職工群眾所想、所盼、所急,讓職工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2009年至2016年,自治區下達棚改計劃17萬戶,已建成16.5萬戶,極大地改善了林區職工群眾的居住環境。推進深遠山職工搬遷。將124個建制林場的居民整合撤并,對保留居民的36個中心林場進行標準化建設。共有5.22萬戶深遠山林場居民搬遷至中心城鎮和中心林場,進一步擴大了森林腹地無人區,減少了森林資源隱性消耗和林火隱患,推進了區域城鎮化進程。增加職工收入。千方百計為職工增長工資,在崗職工年均工資突破5萬元。每年安排救助資金1600萬元持續開展送溫暖幫扶救助。加強職工轉崗技能培訓,組織引導職工群眾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參與旅游服務,不斷增加職工經營性收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落實了4萬名“老工傷”參保政策。解決了5.8萬名混崗集體工養老保險待遇。落實了8.5萬名天保工程和改制一次性安置人員社保補貼政策。推進人居環境建設。近年來,人居環境建設投入資金3.8億元,義務獻工200多萬人次,林區面貌煥然一新。
         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加強黨的領導,讓黨旗在廣袤的林海中高高飄揚
         通過實施以加強綠色保護為重點的生態黨建工程、以促進改革發展為重點的聚力黨建工程、以抓好增收致富為重點的民生黨建工程、以服務中心和隊伍建設為重點的活力黨建工程,確保了黨在生態保護建設中的堅強領導作用。
         實施了新的管理體制。切實加強黨對生態保護建設工作的領導,開展了黨委領導下的行政領導人負責制,現在已有14個基層單位實行了新體制。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針對遠山管護站分布廣泛、條件艱苦和近山管護責任區環境復雜、管理難度大等實際情況,采取單獨或聯合組建方式,把黨支部建在森林資源管護第一線,每名森林管護黨員都編入支部參加活動,并輻射帶動沒有黨員的管護站,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努力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圍繞開展“創先爭優”“群眾路線教育”“三嚴三實”“兩學一做”工作,在全林區1200個黨支部的2.5萬名黨員中先后開展了“千里興安筑屏障,萬頃林海塑黨魂”、營造黨支部示范林、黨員生態責任區等活動,林區黨員干部在生態保護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紅色黨旗覆蓋綠色林海。夯實生態保護建設責任機制。強化了各單位主要領導“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將生態保護建設指標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人員綜合考核體系并放在首要位置。全面落實各級領導干部工作包片責任制,明確生態保護建設的包片責任。同時與屬地政府建立了生態保護建設工作聯動機制。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