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跨界保護的共贏之道
——2019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年會暨跨界自然保護地研究與管理合作研討會綜述
仲夏時節,興安腹地,綠意盎然。歷時4天的2019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年會暨跨界自然保護地研究與管理合作研討會在林區成功舉辦。本次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年會成果豐碩、精彩紛呈,為國內外各自然保護區之間搭建了交流合作平臺。
來自13個國家的160名專家和學者,以及相關代表等,特別就中國、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跨國自然保護地管理合作方面開展研討,為“促進跨界保護”的發展出謀劃策、貢獻智慧,共同尋找跨界合作契機,推進國內外自然保護區互動融合、協同共建的工作機制,全面促成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構建世界領域的“大保護”生態格局。同時,通過此次活動的舉辦,大興安嶺這片不可復制的自然保護地又一次登上國際“舞臺”,宣傳和展示了林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成效和廣大務林人守綠護綠的責任擔當,為林區在生態保護建設上所做的努力創造良好氛圍。
給自然保護地帶來新的動力和契機 由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主辦,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承辦,國際動物學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保護地友好體系協辦,2019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年會暨跨界自然保護地研究與管理合作研討會,以“2019促進跨界保護”為主題,積極探索加強生態保護新方法、新路徑、新機制,努力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展、跨上新臺階。
此次年會,內容豐富,干貨滿滿。會議期間舉辦了《全球跨界保護經驗交流》、《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執委會》、《全球跨界保護建議研討》、《中、俄、蒙、哈跨界保護合作研討》、《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研討》、《聯盟培訓研討會》等會議,廣泛探討研究自然保護地跨界合作等熱點話題。同時,汗馬中心站、汗馬生態文化館、敖魯古雅民族鄉野外考察等活動,也增加與會人員對林區更加深入的了解,架起了林區與全球各自然保護區之間開展高層次、多領域交流合作的橋梁紐帶。
研討會上,南非保護專家Frederik Johannes Venter希望能打破跨界藩籬,抓住機會窗口,與國際同行可以更暢通的合作……
俄羅斯卡通斯基生物圈保護區Tatiana Iashina分享了亞洲第一個跨界生物圈保護區“大阿爾泰”保護區的經驗和挑戰,并希望將來保護區能夠不斷擴大,覆蓋到中國和蒙古的地區,實現四個國家的聯合跨界保護。該保護區還出版了“大阿爾泰的守護神”專屬雜志……
全球保護地友好體系秘書長田德欣,倡導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推進國際保護協作。他表示,人類作為一個獨特物種,自身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密切的量化依存關系。要以此為起點,開啟一個最主動積極地順應和實現人與自然平衡共生的新時代,以達到經濟、社會、環境的長期可持續協同發展。
思想碰撞“火花四濺”。幾輪探討過后,《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汗馬宣言》“新鮮出爐”,倡議各國積極支持自然保護地跨界合作。
聯盟“搭橋”實現共贏。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別于俄羅斯卡通斯基保護區和俄羅斯庫茲涅茨克保護區簽訂姊妹保護區合作協議,就共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科學、技術等方面建立合作。
本土森林專家宋百忠,對于林區在今后自然保護地管理等方面的前景充滿期待。他告訴記者,通過各國專家分享的保護地管理的成功經驗,說明保護地跨界合作能夠提升對保護地的管理水平,也能更好地解決保護地存在的問題。在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的同時,我們能夠清楚地發現我們存在的問題,也會把我們先進的管理經驗,通過這次年會傳遞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大家通過跨界合作的方式,把保護地建設提升到更高的水平。通過這次會議,還能很好地將大興安嶺生態保護建設的成果進行宣傳,特別是林區已經開展的生態教育、遺產保護、文化傳承、休閑服務、休閑康養、地域發展和經濟發展都能傳播到更遠的地方,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俄羅斯科學院生態與進化研究所院士Viatcheslav Rozhnov感嘆于這樣一片原始森林的純凈,并拋出合作“橄欖枝”,他說:“這片保護地是美麗且富饒的,作為毗鄰國家,希望能加強俄中雙方在生物多樣性與物種繁衍方面的人才、科研交流,在自然保護方面進行合作,達到雙贏。
讓汗馬逐漸成為全球生態系統的“樣板圖” “汗馬、長白山、神農架、唐家河是中國的四個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作為對全球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應對全球變化背景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保護,汗馬保護區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都可以起到生態‘樣板圖’的作用。”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顧問委員會成員John MacKinnon如是說。
汗馬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西北坡原始森林腹地,總面積為107348公頃,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寒溫帶原始明亮針葉林地區之一,保護區內有保存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2015年,汗馬保護區及其毗鄰區被正式指定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2017年,該自然保護區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胡金貴告訴記者,自1954年汗馬保護區被設定為“汗馬禁獵禁伐區”以來,這里一直保留著原始自然狀態。在全球氣候條件變化背景下,汗馬保護區依然保存著北方針葉林南緣少有的原始森林。目前來說,保護區內共有野生植物種類141科374屬839種,脊椎動物76科294種,昆蟲類66科456種,保護區是一些喜冷動植物分布的南界。同時,汗馬保護區有保存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三大類型,共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2.60%,這一大面積分布的濕地在東亞同緯度地區極為罕見。
中國國家林草局保護司副司長武明錄表示,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內蒙古大興安嶺作為中國北部邊疆的重要生態屏障,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顧問委員會成員Frederik Johannes Venter看來,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非常珍貴,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
陜西佛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劉新玉說:“汗馬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高,物種豐富,在我們那邊很難見到這樣的景觀。希望通過這次年會與更多的保護區建立聯系,實現共享、共贏。”
攜手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本屆年會的每個角落,人們都能切身感受到綠色行動和綠色理念:綠色環保的裝修材料、電動車保障綠色交通、環保餐具和網絡會議日程……與會人士紛紛表示,推動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命題,需要各方相向而行、攜手合作。
據悉,為確保年會順利召開,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黨委、管理局高度重視,統籌協調。會前,多次有關部門和單位召開專題會議,對組織籌備、文化宣傳、辦事規模、安全保障都精心謀劃和安排部署。會中,東北林業大學的志愿者通過“同聲傳譯”,讓參會的每一個人可自由 切換頻道,收聽會議內容,有效地提高了收聽效果。為了綠色環保,本次會議啟用了網絡會議日程和資料交流,與會人員可通過掃描二維碼,準確了解會議信息,極大地減少了紙張浪費。同時,會場內還提供開水,茶點等,既減少了瓶裝礦泉水的使用,又方便了參會人員保持輕松的心情。同時,公安干警、交通警察分別駐守重要關卡,確保活動順利進行。
“自然保護地周邊的環境保護不容忽視,中國在綠色發展上的成功經驗,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來自阿布扎比環境署的Ahmed AlDhaheri笑著說。
本次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年會,再次見證了林區的責任與擔當,與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一道引領全球自然地保護區朝正確方向發展,尋求自然保護地跨界合作的共贏之道。(米何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