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鐫刻在興安嶺上的綠色誓言

葉桐
2019-11-18
3154
       ———內蒙古大興安嶺于海俊護林防火案例

       2015年5月17日,于海俊副局長在根河林業局木瑞種苗定植區培壟。
       興安低首,根河嗚咽,云霧含悲,林海泣訴。
       56歲,一個正值壯年的生命,轟然倒下了。倒在他為之傾灑智慧與汗水的興安大地上,倒在他為之奮斗不息的森林事業上。
       2019年6月19日晚23時30分,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于海俊同志,在撲救森林雷電火災過程中,不幸因公犧牲。他的生命歷程永遠定格在東經121°25′58.05″北緯51°05′24.23″的大興安嶺這一坐標點,一座無名的山峰上。
       于海俊,出生于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橋頭鎮代家窩鋪村。1987年畢業于內蒙古林學院,在此后的32年韶華里,始終奮斗在內蒙古大興安嶺10.67萬平方公里上,全心全意地為大森林奉獻著智慧和力量且無怨無悔。他學林、務林、忠于林,護林、愛林、殉于林。汗水,澆濕了來路,鮮血,染紅了歸途。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于海俊犧牲后,中國森林防火微信公眾號、內蒙古日報、林海日報、新京報、中新網、學習強國、人民網、人民日報等20幾家媒體都在報道他的感人事跡。6月26日、7月29日新華社全媒體2次刊播了他的事跡,7月29日的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干部于海俊》,5天時間里瀏覽量就高達300多萬次。
       一位采訪過于海俊同志的老林區新聞工作者為他寫下一副挽聯:
       胸懷林海,三十二載不忘初心忠誠坦蕩可昭日月;
       林業才俊,五十六年牢記使命擔當作為正氣乾坤。
       一位網友深情的留言:您的足跡留在林海,您的汗水灑遍興安,您的心中裝滿綠色,您的音容與世長存。您的囑托我們銘記,您的夙愿我們踐行。您的離去我們不舍,您的風骨我們傳播。
       有火情,主動請纓———“我先上”
       6月19日15時07分,根河林業局護林防火管理處接到火情報告———上央格氣林場47溝附近有煙點。15時15分,于海俊帶領60名專業撲火隊員奔赴火點。18時左右進入了火場。當時火場內偃松、站桿、倒木非常多,林火已發展成樹冠火,加速蔓延。根據火場形勢,于海俊帶領撲火隊員以“一點突破,兩翼推進”的作戰方案全力組織撲救。
       20時20分,經過全體隊員2個多小時的奮力撲救,火場全線合圍,外圍明火被撲滅。但是為了火場的安全,不發生死灰復燃,于海俊不顧疲勞,安排快速撲火隊,再打一個扣頭,隊員們在前面清理,于海俊在后面逐段進行查看,此時的火場形勢復雜,過火站桿很多,但他全然不顧危險,一邊查看火情,一邊拿著GPS圈火場面積。21時左右,撲火隊在行進清理的過程中,突然聽到對講機內傳出電報員孫寶民的呼喊,“快來人啊!砸到人了!砸到人了…”撲火隊員們順著喊聲往回跑。跑到跟前一看,一根10多米長30多厘米粗的過火站桿被風刮倒,砸中了正經過這里的于海俊。已經處于休克昏迷狀態的他,手里仍然緊緊地攥著GPS。
       幾個隊員把于海俊抬上擔架往山下送。下山沒有路,遍地是一人多高的偃松和灌叢,走起來特別艱難,并且這時候天已經黑透了,還有濃煙,20幾個人帶著頭燈在前面用油鋸、砍刀開路,15個人輪番替換抬運擔架。過了40多分鐘后,隊員們終于將于海俊送到了山下車隊的位置。但距離火場附近的簡易公路還有十幾公里的山路,120急救車無法開進來,只能用運兵車把擔架上的于海俊同志運送到簡易公路入口。經過一個小時的顛簸,終于將他送上了120急救車。望著急救車呼嘯走遠,撲火隊員們忍著傷痛的心情返回火場繼續戰斗,每一個人都在祈禱敬愛的于海俊會安然無恙、平安歸來。到達火場下車時,隊員們發現了于海俊留在車上沒吃完的半包餅干和半瓶水,那是當天下午上山時所有撲火隊員統一配發的給養……但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這兩樣最最普通的火場給養,已成為于海俊留給大家最后的紀念。6月19日23時30分,敬愛的于海俊同志,帶著他追尋綠色、描繪綠色、守護綠色的夢想,在興安嶺之巔永遠的“睡著了”……
       2017年5月2日,畢拉河林業局北大河林場發生森林火災,時間緊任務重,當時于海俊帶著63名隊員一起,在第一時間登機奔赴火場,晚上17點30分左右進入了火場,他毫不猶豫的帶領隊員立即進行撲救,經過4個多小時的奮力撲救,將兩公里多長的火線明火全部撲滅,這時大家累的東倒西歪,不想動彈。他讓大家稍作休整,可年過半百的他卻沒有停下來,拖著極度疲憊的身子拿著GPS又巡查了一圈,隨后他告訴隊員們馬上轉移,找個有沙石有水源的地方宿營。可火場距離河邊較遠,大家又特別疲憊,況且夜晚在河邊宿營,不僅風大而且寒冷,大家雖然不理解,但還是執行了他的命令。到了后半夜,起風了,風向突變,林火飛竄。第二天一早隊員們重返火場時,發現原本想要宿營的地方早已被大火燒過。隊員們這才明白,于海俊為什么要那么嚴肅地命令大家了。大家都說,如果不聽他的話,麻煩可就大了,極有可能發生傷亡事故。通過這支隊伍對這次火災的積極撲救,有效的阻擋了火勢的蔓延,得到了管理局森防指的高度肯定,于海俊被評為林區2018年森林防滅火先進個人。他親自書寫制作的《畢拉河從營地旁流過》這樣一部ppt格式的撲火經驗資料,至今仍在撲火隊員手中傳遞著。
       2018年6月22日,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管護局伊木河林場發生森林火災,23日,于海俊率領100人乘坐直升機直奔火場參與撲救。飛機降落艙門打開后,發現里面有一個大吊桶,為騰出更多的乘座空間,于海俊和前面的幾名隊友一同將大吊桶搬運出來,在搬運過程中,一個大鐵塊掉落下來,重重地砸在了于海俊的腳面上。怕大家擔心,怕影響隊伍的士氣,他一直沒有吭聲。下午14時左右,隊友們在休整時發現,于海俊左腳的鞋怎么也脫不下來,原來,整整十幾個小時,他硬是咬著牙,強忍著疼痛爬山、過河,帶頭指揮撲火作戰。此時他的腳背已經腫得如饅頭般大,大腳趾頭泛著深黑色。隊友們趕緊拿出云南白藥給于海俊噴上,心疼的對他說:“于局長下山吧,你放心,火場有我們呢!”他卻笑著說:“沒事,我要和兄弟們在一起”,他就這樣靠著一支云南白藥在火場上堅持著。于海俊在根河林業局工作的八年半時間里,帶領隊伍撲救火災12次,每次都圓滿完成了任務。
       有工作,主動承擔———“我來干”
       走進于海俊的辦公室,一間十幾平米的房間,扶手磨破了的辦公椅,已經舊了的撲火服、上山穿的單水靴、棉水靴、掉了碴的白瓷杯子、工作筆記、各類文件。件件東西都仿佛向人們哭泣著、訴說著于海俊生前的日日夜夜。于海俊常說:我就想為林區、為老百姓干點兒實事兒”,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1998年,一期“天保”工程啟動的時候,于海俊帶領規劃院全體設計人員承擔了國家林業局、林管局下達的各項工程規劃設計任務。這項工程是包括天然林資源管理、富余人員分流、轉產項目設計及科研于一體的跨世紀工程,是關系到林區人民子孫后代如何生存的宏偉工程。當時,于海俊作為規劃院副總工程師、規劃設計室主任,他關注的,不僅是當下,還有長遠的未來,他深知國家實施“天保工程”的重大戰略意義,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于海俊帶領規劃設計室全體成員整天加班加點地工作,困了就用涼水洗把臉,實在累了就趴在滿是圖紙的桌子上,打個盹兒。馬上過年了,于海俊卻一連7天7夜沒有回去,妻子送來了換洗的衣物,看到他胡子拉碴一臉憔悴,既心疼又無奈,忍不住哭了,可于海俊卻埋怨妻子不該來。
       調到根河之后,于海俊更忙了,根本顧不上照顧家里,更別說陪陪孩子,一直以來,兒子于東越都是從媽媽口中了解爸爸,童年時,他對每天早出晚歸爸爸的印象就是嚴肅,也很羨慕班里的同學,因為自己的爸爸總是那么忙,長大后,他逐漸理解了自己可敬的父親,想他的時候,不敢打電話,怕影響父親工作,只好瀏覽根河林業局的網站。于東越知道,在新聞上肯定能看到爸爸的身影,知道他最近都在做些什么。
       于東越和大家說,“父親幾乎把所有時間都奉獻給了他忠于一生的工作。我們一家三口曾計劃要到南方旅游。可是,爸爸總是說:‘有空了,一定去’,他推了一次又一次。爸爸永遠失約了。當我想念爸爸時,我就看看那張送我去安徽上大學時,我們一家三口的合影,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家一起出去旅游。”
       2011年,于海俊到根河林業局工作后的八年半時間里,于海俊經常一連好幾個月都不回家。他的生活就在工作當中,好像魚兒生活在水里,他把工作看作天大的事。就在他去世當天6月19日上午,還先后參加了林業局組織的節能宣傳周和森林調查設計技能比武活動,又配合上級三個工作組在根河局開展業務工作。于海俊回牙克石探親次數很有限,回家沒有坐過一次公車,他說單位有規定,公車不能私用,都是乘坐綠皮火車往返,單程需要漫長的6個小時,妻子去根河看望他也是坐火車去。妻子說:“我每次去根河都趕到周末,只要他有時間,他都會在出站口下邊的電線桿子那兒等著我,我去了就陪著他加班,我倆還說,等到明年我退休了,我就搬到根河來照顧他,海俊聽了可高興了”。至今,妻子還珍藏著兩人往來于根河和牙克石的所有火車票,她一直想等到于海俊退休之后,把這些火車票編成一本紀念冊,編成一本對情感時光的追憶,來紀念他們聚少離多,又相互支持、掛念的歲月。作為一名普通的黨員干部,于海俊勤奮敬業可謂是幾十年如一日,對工作孜孜以求,舍小家、顧大家,單位在變,職務在變,但他愛崗敬業、克己奉公的優秀品質始終沒變,是什么讓他飽含了親民愛民的滿腔熱忱?透過他的人生經歷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于海俊是一個普通農民家的孩子。早些年,于海俊的父親一個人在生產隊掙工分,母親生病在家,日子過得很困難。為了供他上大學,弟弟、妹妹們只好相繼輟學在家務農種地,從小貧苦的求學經歷,使他深深懂得生活的艱難與不易。1986年在學校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于海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后支援邊疆建設,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工作,來到林區,一干就是32年……
       遠在赤峰的父母在世的時候,只知道兒子工作很忙,常常坐在村口盼望于海俊回家,卻不敢打擾他。今年夏天,原本定好趕到母親去世三周年的忌日回家給母親上墳的于海俊,和弟弟匆匆打了個電話,說林區今年防火形勢嚴峻,不回去了,沒想到,就再也回不去了。
       弟弟于海瑞說:“我哥總說忙,母親在世的時候,就像小孩一樣盼著過年,因為只有過年了才能見我哥一面”。哥哥的突然離世,使于海瑞一直難以接受。“我的父母就是樸實的農民,雖沒有文化,但從小就教育我們走正道,我哥從來不做違背原則的事兒。我們都在農村,也想過讓他給孩子安排個工作,我哥說到哪兒都得考試,不能搞特殊。他常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要時刻聽黨指揮,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他和孩子們在一起說的最多的就是好好干,靠自己走出來的路最踏實。”
       于海俊把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工作,把愛和奉獻都給了職工百姓,常年高強度的工作,讓他患上了高血壓,平時很少飲酒,有一年冬天,妻子在通話中發覺于海俊喝多了,剛想責備他,卻聽到他說;“我今天去工隊了,工人們太辛苦了,我必須得陪他們喝點兒酒、嘮嘮嗑,和他們說說知心話兒,讓工人們解解乏兒。”那年還沒有停伐,為了讓工人們在山上安心工作,于局長經常上山,走遍了各個工隊,詢問工人們在生活上、工作上有什么困難,回來就著手解決。
       在內蒙古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追授于海俊同志優秀共產黨員的決定中,這樣寫道“要學習于海俊同志嚴以律己、清廉淡泊的高尚情操。他干凈干事、克己奉公,多次承擔國家林業局和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重大項目,無一例違反黨風廉政規定的舉報和負面反映,從沒有在項目建設中為親朋好友打招呼,更沒有用手中權力謀取私利。”組織對一個基層干部如此評價,相信人們的心中都很信服。
       有夢想,奮力追尋———“我描繪”
       2003年10月,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規劃院接到設計北部原始林區128公里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塔路的緊急任務。那里的森林植被依然保存著原始的自然狀態,從未進行過生產性采伐,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緯度最高、地域最冷的泰加林原始林區。原始林區里除了一條主路再無路,沒有現成的房子可以住,于海俊承擔了這項緊急任務,他帶領勘察設計隊員進入了原始林區。一個星期后就下雪了,加之陰坡常年未融化的積雪,最深雪處已經沒過膝蓋。于海俊帶領隊員們背著七八十斤重的帳篷和給養、勘查工器具徒步穿行原始林,偶然碰到一些山洞,雖然住的能比四處透風、床底結冰的帳篷環境好些,可四處亂串的耗子直往被窩里鉆。白天,他帶領選線組人員沖在最前方,爬高山、穿密林、趟河道、走沼澤,測繪、設計,為工程調查后續工作開展打頭陣,一天下來雙腳磨出了血泡,手和臉到處有凍裂,晚上他忍著難捱的疼痛和鉆心的瘙癢,他和隊員們一邊在雪地里烤饅頭片,煮凍白菜充饑,一邊統計整理、錄入調查數據。夜里,他怕隊員們挨凍,又悄悄地起床當起了“燒爐工”.就這樣帶領隊伍從深秋到初冬,奮戰40余天,穿越大興安嶺北部的原始林區,圓滿完成了既定任務。
       2008年,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的全國森林資源第七次連續清查任務由規劃院承擔,工作任務是在大興安嶺10.67萬平方公里的廣袤林海中,每間隔8公里布設一塊樣地進行調查。時任規劃院副院長的于海俊是這次工作任務的總指揮。因大興安嶺地區地廣人稀,連續清查布設的樣地與駐地之間的距離都非常遠。當時負責烏爾旗漢林業局的王立雙調查組,在傍晚騎摩托車返回駐地的途中,在距駐地50多公里外摩托車胎被扎,無奈只好打電話救援。正在吃晚飯的于海俊聽到消息后,二話沒說放下碗筷就立即驅車前去“救援”,同事們都說于海俊不必親自去,讓他放心在駐地等著就行,可他卻心疼一天外業勞累的同志們,堅持自己去買摩托車內胎,又到商店買了些食物一同帶去。當碰到立雙后,于海俊第一句話就說“辛苦了,你們先吃些東西。”說完后便拿出扒車工具親手換起車胎來。
       也就在這一年,規劃院外業隊員曹景先調查組深入根河林業局薩吉氣林場開展全國森林資源第七次連續清查任務,一天晚上10點多傳來消息:“調查樣地較遠,外業隊員曹景先和呂維新二人早上5點出發,現在還沒有返回,陰天下雨不好辨別方向,可能迷山了”。看到室外大雨傾盆,已經休息的于海俊立即組織人員展開尋找,自己也只穿了一件單薄的衣衫急匆匆的往樣地趕。于海俊帶領大家滿山遍野的呼喊曹景先和呂維新二人的名字,由于事發匆忙,他連水靴都沒換,雙腳裹滿了泥,胳膊和衣衫被樹枝刮了多條裂口,一條條血道子染在了白色的汗衫上。大家喊得嗓子都啞了,一直到凌晨3點多鐘才找到他二人,于海俊急切地詢問二人是否受傷,緊張的上下查看他們身體狀況,說著“兄弟們受苦了,沒事了、沒事了。”此時,渾身濕透的于海俊,汗水、淚水、雨水、泥水早已分不清。
       于海俊對大興安嶺林區充滿了深深的摯愛。在大學期間,他就選擇到阿里河林業局營林處作為畢業實習單位,深入現地調查,寫出了大興安嶺東部林區興安落葉松天然幼齡林蓄積生長量的調查報告,甘愿把畢生所學投身林業保護、發展和建設中。
       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試點。當時在林業調查規劃戰線工作10余年的于海俊遇到自己人生的關鍵時期,為國有林區編寫《天保工程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林業重大政策調整時期的方案。這項工程是關系到林區人民子孫后代如何生存的宏偉工程。當時,國家、自治區根本就沒有什么具體模式可供參考,而《天保工程實施方案》基礎工作是對森林經營方式進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劃分。于海俊作為設計項目負責人,帶領設計人員足跡踏遍了大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從圖里河、甘河兩個試點林業局的規劃到林區“天保工程”實施方案,從各林業局森林分類到公益林、商品林建設規劃,于海俊帶領團隊加班加點連續工作在單位,直至完成方案,而他的家就在離辦公樓不足兩百米的家屬院里。
       天保工程實施期間,我國林業生態保護建設進入了歷史新時期。于海俊先后參與編制了4項國家林業行業標準;創造性提出“補植補造”概念及森林經營措施,成功納入《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森林培育實施方案》和檢查驗收辦法中。他主持設計的 《吉南工程造林總體設計》、《阿爾山林業局蘇河人工速生豐產林基地總體設計》 等成果,多次在國家、自治區和管理局獲獎。
       多年來,于海俊負責并參加的林業工程規劃設計、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生態環境工程設計和測繪項目共有100余項,其中完成了“天保工程”設計32項,8個項目獲評全國和省部級優秀科技成果獎;主編或參編完成論文、著作10余篇(部),他先后獲得過“內蒙古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等近20項榮譽。2009年,他被聘為全國森林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362)委員,成為了森林調查和規劃設計行家里手,這也是對他多年立足崗位、刻苦鉆研的肯定。
       于海俊同志是林業系統的知名專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典范。他始終以拼命詮釋使命,以實干創造實績,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為推動林業改革、促進林區發展的具體行動。翻開他的履歷,清晰地記錄著他突出的業績:
       他主持推動構建起根河局森林資源監管“一體兩翼”新格局,以林業局、林場森林資源管理為責任主體,生態保護建設監測中心和森林資源監督機構為兩翼,走出了生態保護建設良性發展的新路子,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轉化為了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林區的具體行動。
       他推動根河林業局確立了科學合理的管護方式和管護建設目標,建立健全了森林管護機構和林業局、林場、管護站(區)和管護責任人四級管護責任體系,落實了管護主體和職責,積極推行森林管護內部購買服務,制定了各類森林管護內部購買服務合同文本。
       他積極推動陽坡造林,嚴格落實造林各項技術規程,要求“造一片、成活一片、保證一片”,與干部職工同吃、同勞動,讓萬畝荒山荒地披上綠裝。
       他深入開展根河林業局毀林開墾專項整治行動、清理違規建設家庭生態林場等生態保護建設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成效。
       他落實科學化管理,在根河林業局轉型發展中,積極順應從以木材生產為主模式向以生態建設保護為主模式轉變,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主持廢除、完善、制定了林業局各項規章管理制度百余項。
       時間倒流到于海俊同志犧牲的前一天。6月18日,根河林業局黨委召開了“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研討會。上午會議結束前,于海俊將撰寫的心得體會鄭重地交給黨組織。他在心得體會材料里這樣寫到:“作為林業人,必須把改善林業局生態環境質量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堅決擔起建設美麗根河的歷史使命,堅持最重的擔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頭自己先啃。”這是于海俊同志交給黨的最后一份思想匯報。
       青山留忠魂,綠水吟悲聲。往昔成追憶,他日放歌城。于海俊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時每刻,都為這片綠色林海心心念念,用心、用情與之相融。
       于海俊同志犧牲后,他的先進事跡通過新聞媒體、報告會等平臺廣為傳頌,對推動林業生態建設事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追授于海俊同志為優秀共產黨員并做出向于海俊同志學習的決定。2019年國慶前夕,于海俊同志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并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今天,于海俊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的先進事跡,已深深鐫刻在共和國七十年的林業發展歷程上,深深鐫刻在10.67萬平方公里的興安大地上,深深鐫刻在每一名默默奉獻于祖國綠色事業的廣大務林人心中。
       于海俊同志留給后人的精神風范,必將光耀林海,激勵一代又一代務林人為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接續奮斗。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