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2020年嚴峻的春防形勢,管理局不斷探索創新防滅火工作新模式、新方法,充分發揮地面防滅火工作分布廣、覆蓋面大和對生態功能區情況熟悉的特點,及航空護林靈活、機動、迅速、準確和突擊性強等絕對空中優勢,進一步強化空地合作,建立健全有效的空地協同合作機制,構建了一套地面望管護與空中巡護偵察相配合,地面撲救與空運兵力、直升機索降、吊桶滅火、空投給養等相結合的空地一體化滅火格局,切實做到火患早排除、火險早預報、火情早發現、火災早處置,確保不發生人為重特大森林火災、不發生人員傷亡事故。
優勢互補 火情監測預警不留死角
“您好,請登記身份證號、手機號、寫明入山理由。”
“誰來都要登記,這是慣例,沒有防火證我們絕不放行!”說起堵卡工作,54歲的錢建軍一臉嚴肅。“我們站的卡桿一天24小時放下,做到見車見人必查,有時候半夜聽到機動車馬達聲,我們顧不上穿外衣就跑出去,都習慣了,有點兒小動靜就醒,落下了睡不踏實的毛病。”面對駐站管護帶來的生物鐘紊亂失眠的煩心事兒,錢建軍輕描淡寫,他曾經在林場當過采伐工。“比起以前的苦,這些都不算啥!”他灑脫地說。
錢建軍是甘河林業局甘東管護所的管護員,56林班743公頃林地,這是錢建軍和同事馬騰榮的管護面積,更是扼守火源入山的重要“哨崗”。他們所駐守的管護站距甘河鎮5公里,是甘河林業局連接山上5個林場的“紐帶”,又轄甘河鎮葦河行政村近百名從事農業生產居民,把住這個“哨崗”,嚴防閑雜人員和火源入山,整片大森林就能安全。像他們這樣的駐站護林員在甘河林業局就有近70名,他們處在生態前沿陣地,是大興安嶺的“生態哨兵”。
進入春防期以來,管理局嚴控火源除隱患,狠抓火源隱患專項治理,持續加大對農牧業點、自然村屯、邊遠站點等重點區域管控力度,對2300多個野外風險點全面排查,對營造林、筑路點跟班作業,共排查整治隱患315處。在主要溝口、路口設立581個綜合管護站、408個臨時檢查站,2.2萬名管護員全員上崗,開展全面“三清”,筑牢用火審批、入山檢查、日常巡護防線。
地面管控無死角,興安之巔,同樣有無數雙“眼睛”時刻注視著林海。
5月30日下午兩點多,堅守在庫都爾林業局新帳房生態功能區的越嶺線防火望塔的任春明通過電臺,第一時間報告了一起雷擊火,從發現定位到匯報不到2分鐘,準確無誤、迅速利落。接到報告后,管理局森防指快速反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命令航空護林局派飛機觀察定位火場,調集重兵組織撲救,跟蹤研判火勢發展,動態部署滅火措施,統一指揮,科學撲救,采取重兵投放、連續攻堅、隔離阻火等措施,空中偵察火情,直升機吊桶壓制火頭,形成地空協作、人機配合,機械化、現代化、立體化滅火作戰態勢,最大限度阻截了火勢繼續蔓延。
防火望員被譽為“大森林的眼睛”,是保護綠色屏障的偵察兵。任春明和同事每天迎著朝陽上塔,待到夕陽西下時下塔,119級臺階24米高的望塔,他上下自如,站在僅有4平方米的塔樓里,手持望遠鏡四處眺望,望半徑可達10-20公里。進入春防期,山上冰雪還未消融,庫都爾林業局40名防火望員就遠離家人和人煙,來到高山密林駐塔守望。50.2萬公頃的生態功能區內,10座防火望塔嚴陣以待,望覆蓋率達85%,全天候密切監視著森林的“一舉一動”。
防患于未然,進入春防期以來,林區253座望塔819名望員與遠程視頻監控系統交叉互補,實行24小時值守。
天空之上,更有“鐵鷹”翱翔林海,護佑森林。
春防期間,航空護林局結合林區氣候、物候情況,調整規劃巡護航線3條,巡護時間由每日5小時增加到8個小時,實現全覆蓋、無死角。針對性開展載人巡護、吊桶巡護,提高初發火情發現率和處置能力。提高應急能力,春防緊要期派1架M-171直升機、移動航站、10名精干的特勤突擊隊員到溫庫吐靠前駐防。協調管理局調派山貓全地形車駐防機場,拓展“人機車”一體化火場速遞業務;開展“以水滅火”裝備實戰演練,驗證設備可靠性,積累實戰經驗;建立水源檔案,對轄區內能夠實施直升機吊桶取水的水源進行全面勘察。嚴格值班值守,落實24小時值班、領導帶班制度,人員機場備勤,飛機處于適航狀態,確保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第一時間發現、快速處置火情,離不開地面望與空中巡護的密切配合,管理局根據各林業局防火望塔的具體位置,植被資源、積雪融化程度,火災發生重點區域及分布規律等實際情況,打破固定航線的束縛和制約,持續加大對地面望盲區的巡護密度,切實做到了“早發現、早匯報、早處置”。
一體化作戰 迅速有效處置火情
5月15日13時30分,一架米—26直升機在圖里河林業局哈達外站蓄水池上空緩緩懸停,吊起10噸水后,飛向遠方。隨后,根河航站發來消息,該蓄水池與百米橋蓄水池完全符合直升機吊桶作業標準,滅火范圍可覆蓋圖里河生態功能區全境。
為進一步加強森林防滅火工作,加快推進由傳統滅火向科學滅火轉變,圖里河林業局加大森林防滅火水源地建設,對生態功能區內的山形地貌、河流支流進行實地勘探、調查、設計,充分利用河流、湖泊、池塘等,進行科學布局,采取圍堰、挖掘等措施形成蓄水池,構建天然與人工修建相結合的森林防火水源地,共完成哈達外站、百米橋、九溝3處蓄水池,建立停機坪3處,目前2處已完全滿足大型直升機吊桶取水作業需要。
由于圖里河地區枯水期長、冰雪融化較慢,為解決直升機取水問題,林業局科學安排、周密部署,通過為蓄水池引流注水、機械破冰作業、潑灑爐灰渣等措施,加速冰雪融化速度,確保蓄水池正常使用,為直升機吊桶作業取水滅火創造有利條件。
吊桶滅火就是用直升機外掛吊桶載水,直接噴灑在火頭、火線上或火場前方,達到直接滅火或阻止火災蔓延的目的,是森林防火先進的滅火形式。吊桶滅火具有機動靈活性強、受地形影響小、噴灑位置準確、滅火效率高等特點,適用于撲救原始林區、深山區和高山區的森林火,尤其是撲救發生在山高林密、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火場距離道路較遠地區的雷擊火的效率最高。
進入春防以來,林區氣候干燥,干雷暴頻繁,火險等級始終居高不下,各林業局科學謀劃、積極應對,不斷加大與根河航站的溝通協作,積極開展空地配合訓練,進一步完善空地一體化體系建設及快速反應機制,根據生態功能區內山形地貌,加強森林防滅火水源地建設。同時,不斷強化以水滅火建設,積極配備全地形運兵消防車、高壓水泵、移動蓄水池、泵浦摩托、背負式水槍等配套機械設備,形成地面常規撲火機具滅火、直升飛機空中吊桶滅火和索降滅火、地面配套機械設備以水滅火相結合的空地一體化防滅火體系,切實提高了森林火災快速控制撲救能力。
截止6月15日,航空護林局春航任務圓滿完成,歷時76天。春航以來航空護林局統籌防疫與防滅火工作,提前做好人員、物資儲備,完善《處置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空地協調配合防滅火預案》,強化飛行安全管理,加強空地聯防聯動,人機結合靠前駐防,適時調整巡護航線,科學調配使用7架直升機,飛行154架次、319.42小時,吊桶灑水117桶,機降80人,高效處置了3起突發雷擊火,各項工作緊張有序開展,充分發揮了航空森林消防的空中優勢。
索降直擊火場一線,緊抓最佳撲火戰機;空中吊桶支援,嚴控兇猛火勢;火場運送兵力、空投給養、空運傷病員、空中指揮撲火人員撤離危險區域,確保人身安全;精準定位火場位置、火場形狀及面積、火頭火線數目、火場風向風速和發展方向等火場信息,及時、準確地掌握火場情況,科學合理地遣兵布陣……管理局精準研判形勢,因險施策、因險設防,切實把森林防滅火工作抓緊抓實抓細,不斷推動空地一體防滅火體系和能力建設,切實實現“打早、打小、打了”。
空地配合,鏖戰火魔。林區上下一心,空地一體,眾志成城,以更安全、更快捷、更有效的方式,扎實做好森林防滅火各項工作,為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做出新的更大貢獻!(見習記者 李鵬飛 通訊員 隋海濤 陳曉琳 趙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