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3日,林區北部集中爆發森林火災21起,其中10起發生在北部原始林區。
據中科院雷電監測簡報顯示,12日8時至13日8時,共監測到發生云地閃991次,致使雷電火多點集中爆發。但如何最終確定火因,還需森林公安的火因調查。
由于火災連續爆發,自7月5日開始,駐守在烏瑪前指的北部原始林區森林公安局騎警大隊民警由4人增加到了16人。
14日下午4點30分,記者跟隨前往伊木河林場34林班的火場5名民警,體驗了他們的火因調查工作。他們分別是騎警大隊隊長王志棟,民警白敖日格勒、布和、郝丙賀、徐志強。
汽車沿著原始林海中砂石路行進了四五十公里,行車途中,記者了解了他們的工作經歷。王志棟1999年北部原始林區森林公安局成立時就在這里工作,2015年,騎警大隊成立,他擔任隊長。其余4人年齡相當,除了徐志強是1989年出生,其余3人都是1990年生人。還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來自興安盟,都是2016年考入騎警大隊,白敖日格勒、郝丙賀、徐志強的妻子都在家鄉,布和原本打算今年年后結婚,由于疫情被迫推遲,對象在通遼工作,他已經說服對象報考滿歸的公務員崗位,這樣兩人能經常在一起。
下午6點30分,我們到達了火場。12日12時,這里發現火情,當晚20時26分就實現了合圍。撲滅火災后,烏爾旗漢林業局靠前駐防隊伍和阿龍山林業局外援撲火隊伍正在清理看守火場。
停好車輛,王志棟立即帶隊向火場進發。火場就在砂石路邊的高山上,剛剛下過雨,離開砂石路幾十米的距離,鞋已濕透。隨后進入眼簾的滿是草木灰的漆黑地面,放眼望去,漆黑的地面、樹根,還有剛濕透就沾滿草木灰的黑鞋,與樹頂依然嫩綠的樹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注意倒木,平行推進。”一進入火場,王志棟一聲令下,4名民警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切顯得那么自然、默契。“確認安全后,接下來就是仰頭走路了。”王志棟說,他們是抬頭走路、仰望火場的人。
多年的火因調查經驗告訴王志棟,陽坡、二肋(半山腰)往往是雷擊火起火點。直奔重點區域,果然在陽坡的一處半山腰,我們看到了被雷擊中的兩棵樟子松。然而,調查工作遠未結束。“繼續沿火線平行推進,圈火場,查看是否還有其他的雷擊木。”王志棟又一次安排任務。王志棟所說的圈火場,就是手持GPS沿火線走一圈,期間不斷定位,最終確定火場區位、面積。
陡峭的山坡上,5名民警順兩側火線均勻分布,平行推進。在遍布草木灰的密林里,近兩個小時的艱難跋涉,一身灰、一身汗,手也被樹枝染得漆黑。圈完火場,已是20點10分。
大家又一次來到雷擊木前,開始了調查取證。“你看,這兩棵樹都是樹干上部有一條樹皮擊落的直線,這是直線式的,還有螺旋式的,像蛇盤在樹上一樣,再一個就是炸裂式的,把樹頭攔腰劈碎。”王志棟說,最難找的就是這種直線式的,有時候要在火場來回走上幾遍才能發現。
晚8點26分,火因調查結束,白敖日格勒拿出鮮艷的黨旗,大家手握黨旗合影留念。“以前合影都少一人,這次是照得最全的。”王志棟說,每次出警4人以上,我們都會帶上黨旗,完成任務后合影留念。
歸途,說起火因調查的艱難,每個人都有很多感觸。
“每天3點就要起床,趕在天熱起來之前趕到火場,在山里,水是最珍貴的,帶的水要保留,一點一點喝,礦泉水瓶不要扔,遇到河時喝好再灌滿。”王志棟說。
“昨天去的火場,我們徒步走了三四十公里,早上3點出發,晚上11點才返回。和我一起去的張強去年冬天考入騎警大隊,今年剛接觸火因調查,這也許是他人生中最難最累的一次徒步,但仍在努力適應,選擇原始林區,就意味著選擇了邊遠、艱苦。”布和說。
“原始林區的火場大部分都是沒有路的,要乘飛機去火場,來回時間不能確定,最長的一次,我們的隊員在火場等待了8天,最后還是跟隨林業局撲火隊伍徒步走出來的。”白敖日格勒說。
“夏天火因調查,冬季巡護轄區,春防期間還要靠前駐防,每個人的工作都被排得很滿。”郝丙賀說:“兒子出生7個月了,在一起的時間不到一個月,不知道下次回去能不能認得我。”
徐志強向記者講起了就在前一天火因調查中出現的“突發狀況”。
13日早3點,徐志強和李振宇、趙艷雷一同前往一處火場調查火因,從公路切入點到火場,直線距離7.5公里,爬山、過河,酷熱難耐,道路難行,直至下午2點,他們才到達火場附近。此時,李振宇突發心臟病,他們緊急前往附近的機降點等飛機。“最后的500米,走了一個多小時。”徐志強說,將李振宇送到機降點后,他和趙艷雷又迅速趕到火場,完成了調查任務,然后一同乘機返回烏瑪前指。
到達前指后,得到消息的王志棟早已準備好車輛,連夜將李振宇送回了滿歸治療。第二天一早,王志棟購置了一些給養,又趕回了烏瑪前指,帶隊前往火場。
22時17分,燈火通明的烏瑪前指出現在已經完全黑暗的深夜里,我們返回了烏瑪前指。兩個燉菜、饅頭米飯,匆匆吃過晚飯,大家趕回宿舍休息。第二天凌晨3點,迎接他們的還有3個未完成火因調查的火場。(本網記者 劉洪林 包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