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青山依舊?;厥?020年,太多的畫面值得銘記。森工集團恢復運營,國有林區改革高分通過國家驗收,林區廣大干部職工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激情奮斗,忘我奉獻。
不負韶華,未來可期。面向2021年,更多的期許涌上心頭。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熱烈氛圍中,林區廣大干部職工滿懷希望,蓄勢待發,萬般豪情指向一個共同的心愿: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林區,為構筑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作出更大貢獻。
讓五中全會精神宣講走新更“走心”
2020年12月21日中午,伴著冬日的暖陽,森工集團黨校政工科科長沈立航踏上了赴阿爾山林業局有限公司的路程,這已是她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第5個單位。沈立航說,作為黨校的一名教師,把五中全會精神傳遞到林區的廣大干部職工中去,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我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作出了應對變局、開辟新局的頂層設計,具有全局性、歷史性的重大意義。沈立航告訴記者:“為了深研細學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森工集團黨校提早安排全體教師及時跟進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后,森工集團黨校不僅在第一時間通過中心組和支部專題學習了全會精神,還為教師訂購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等書籍,幫助教師在準確理解和全面把握五中全會精神上下功夫。”
如何讓職工群眾聽得懂學得會,沈立航有著自己的見解:既要用職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又要因人而異、走心走實,以微言大義為主旨,于細微處見功夫,從“細微處”凸顯“大格局”,因此要有“土味”“情味”“鮮味”,才能讓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至今近2個月的時間里,備課一直是我工作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森工集團黨校聚焦干部教育培訓主責主業主課,要求全體教師圍繞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精心備課。我被安排講全會總體情況,其他老師則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建設美麗中國、增進民生福祉等內容準備專題課,大家共同努力打造一批全會精神解讀精品課,隨時為宣講和培訓做好準備。”沈立航深有感觸地說。
在深入各單位授課的過程中,沈立航常常被林區基層的生動實踐感動著、鼓舞著。“十三五”期間,林區的干部職工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想方設法、不懈奮斗,無論是生態保護還是綠色轉型,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民生改善,都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就,展現了林區良好的環境面貌和職工向上的精神風貌。來到基層單位,我既是一位授課者,更是一位傾聽者,隨時把所見所聞充實到課件中,展現給受眾。目前,根據森工集團各單位和森工集團黨校的安排,她先后到工會、電信局、綽爾、根河林業局有限公司進行了授課,反響熱烈。
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也是黨校長期的教學科研任務。沈立航表示,作為森工集團黨校的教師,接下來還要持續學習、深入研究,大力宣傳、自覺踐行,結合林區實際抓好教育培訓和理論研究,努力完成好授課任務,引導林區干部職工群眾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上來,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林區貢獻一份力量。(劉磊)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大姑娘走進那青紗帳,這邊的高粱……”當記者來到冷極村“幸福人家”的時候,老板娘正帶著一伙廣東來的客人在扭秧歌、錄抖音,玩得不亦樂乎。
冷極村“幸福人家”的老板尚建林原來是金河林業局金林林場工隊的一名采伐工,妻子耿艷梅無業在家,孩子在外地上大學,一家的生活僅靠他微薄的工資支撐,日子過得很是拮據。2013年末,他從山場一線調到金林管護隊,并承包了“中國冷極村”里“幸福人家”驛站。
“剛開始經營,沒有經驗,摸不著門路,生意很是平淡,基本賺不到什么錢,前兩年只是保本。”只字片語道出了尚建林當初創業的艱辛。為了提高經營水平,夫妻二人向冷極村里經營較早的幾戶人家虛心請教,在經營上動腦筋,在菜品特色上下功夫,在接待服務上做文章,靠口碑相傳贏取效益;利用網絡、微信等平臺與光大旅行社、國泰旅行社、青年旅行社常年保持聯系,及時更新發布各種旅游信息……功夫不負有心人,自2016年起,夫妻二人的小店終于實現了盈利,而且一年比一年紅火。
尚建林的“幸福人家”只是中國冷極村6戶經營戶的一個縮影。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以后,金河林業局有限公司立足資源優勢,采取“合作社+基地+林戶”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中國冷極村養殖、種植和旅游業,確立了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帶動職工增收“三方共贏”的產業發展項目,不斷完善旅游景區基礎設施,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健全旅游產品體系,做“強”景區,做“靚”森林,做“足”山水,做“熱”冬季,做“活”文化,努力提升旅游綜合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使之名氣享譽全國,2016年,這里還登上了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在全時旅游、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的火熱市場中,中國冷極村向世人證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現在一年的收入基本都在十來萬元,2020年本來打算換輛車的,結果受疫情影響,生意不如往年,這個計劃就暫且緩一緩。2021年一步到位,換個好點的,呵呵……”談到收入,尚建林臉上滿是喜悅之情,謀劃著一家人未來的幸福生活。(劉磊 劉宏偉)
向綠而行,腳步從未停歇
規劃植物園、造林技術指導、經驗交流、外出參展……盤點細數這一年,劉德文過得充實而忙碌。身為庫都爾林業局有限公司森林經營管理科更新種苗股股長、高級營林工程師,他年復一年守綠護綠播綠,向綠而行的腳步從未停歇。
縱然走遍了庫都爾的山和水,道不盡的是務林人的赤子心?;貞浌ぷ鞯狞c點滴滴,劉德文感慨頗多,他直言:“不心疼不愛護林區的一草一木,就當不好一個真正的務林人。”如何把苗木栽好栽活、創造更大的價值,始終是劉德文一直研究和思考的問題,這也為他帶來了不少的壓力和挑戰。
特別是2020年,庫都爾林業局有限公司承擔著2.3萬余畝的退耕還林任務,面對退耕還林面積大、營造作業方式多、涉及用苗種類多等難題,劉德文帶頭攻關,總結出了一套實用又高效的栽植技巧,比如:把排水溝渠改造成簡易苗窖,為暫存苗木提供適宜的環境;在大地塊采用插彩桿定位株行距,確保了栽植時整齊劃一,方便后期經營管理;改變容器苗常規脫袋方法,選擇在坑內脫袋,更有利于大容器苗成活;在泥漿中混入生根粉,提高苗木根部的生長能力……
他將庫都爾退耕還林的好經驗、好做法制作成PPT課件,在林區造林技術管理培訓班上進行分享交流,并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科技》雜志上發表專業論文加以闡釋,為同行提供借鑒和參考。
每一個環節和工序的精益求精,都折射出了劉德文身上的“工匠精神”;每一株苗、每一棵樹的成活,都承載著劉德文對綠色的向往和期待。2020年,劉德文還參與了庫都爾河國家濕地公園植物園的規劃建設,巧妙地利用了修路的契機,把原本就要砍掉的一些樹木移栽到了園里,既沒造成資源的浪費,又綠化美化了公園,可謂是一舉兩得??吹綐淠驹?ldquo;新家”繼續茁壯成長,劉德文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在營造林工作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始終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劉德文的這份自信,正是來源于他從業三十多年練就的一身過硬本領。
他十分擅長營造林技術創新研究,發明的容器苗高效快速栽植器已獲“國家專利”,但他持續改進優化,讓工具更輕便、結構更合理,“第二代”容器苗高效快速栽植器在首屆內蒙古自治區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展上“首次亮相”。
如今,劉德文仍在埋頭研究林木球果采集梳的應用與改造,從手動升級為半自動采集,實現這個小目標,他信心滿滿:“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研究,才能讓科技創新更好地惠及營造林工作。”在他的心里,還許下了一個更大更長遠的愿望,“希望林區的綠色再多一點、森林再密一點、山水更美一點、百姓更富一點,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生態財富。”(劉磊 陳曉琳)
幫扶路上我愿意做一個“暖男”
“不僅要把幫扶作為一項工作來認真完成,更要把每一個幫扶對象當做親人。”今年47歲的綽爾林業局有限公司工會生活保障部部長霍寶剛,從事幫扶工作已有8年,在為困難職工服務中,他始終嚴格按照政策要求,積極組織帶領生活保障部人員到困難職工家定期、不定期的走訪,發現問題及時溝通,上報情況,解決問題。
林業職工遺屬是一個特殊的困難群體,如今都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人,每個人每月只有472元的遺屬生活費,因為不能進入職工幫扶系統,只能作為企業掌握的困難臨時救助對象。為了幫助這些老人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霍寶剛帶著人員一年兩次挨家挨戶到遺屬家走訪,并印制了“愛心聯系卡”,印上工會工作人員的電話號碼,讓老人隨時都能找到工會組織,為老人服務。
“工會的孩子們就是我的親人啊。” 林業職工遺屬感激的話語、感動的淚水,是霍寶剛幫扶路上的不竭動力。幫助獨居平房的80多歲遺屬解決燒柴;將“愛心聯系卡”送到老人手中;前往行動不便、家住五樓的獨居老人家中問寒問暖……霍寶剛的身影穿梭在困難職工群眾間,腳步重疊在幫扶路上。
為了幫助困難職工,霍寶剛自掏腰包也是常有的事。綽爾最后一戶國家級困難職工徐江是中心苗圃的職工,他本人受過腦外傷,已經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去年腳部燙傷,一年都不能下地;愛人高度近視,已接近失明;孩子高度近視,每年都要到北京看眼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難。為了幫助這戶困難職工家庭,綽爾林業局有限公司工會決定把他家的臨街倉房改成門市房,積極協調牙克石鹽業經銷總公司為徐江家辦理了鹽業經銷許可證。大的框架搭建好了,作為生活保障部部長的霍寶剛,幫扶的“最后一公里”就由他帶著生活保障部的職工們細心完成。
沒有牌匾,霍寶剛就聯系廣告公司,幫助他家做好牌匾;上貨缺資金,霍寶剛自己拿出3000元墊付。從來沒做過買賣的徐江一家沒有銷售經驗,霍寶剛就帶著生活保障部人員輪流到他家幫助經營了十幾天,直到困難職工徐江夫婦能熟練經營為止。如今,徐江家的小店已經能夠獨立經營,收入也比較穩定,順利脫困。
2019年10月,自治區開展了職工醫療互助活動,霍寶剛的服務對象從困難職工擴大到更多參與互助活動的職工,雖然做了宣傳,但是很多人對互助活動還不是很了解,霍寶剛的電話從早到晚響個不停,面對詢問霍寶剛總是耐心的一一答復。一年來,林業局有118名職工人通過了互助保障申請,職工們共領到互助保障金56279元。
新的一年,霍寶剛希望能盡自己所能做好幫扶工作,他說,我的工作是聯系困難職工與國家幫扶政策的橋梁,多一份用心,就多傳遞一份黨對職工群眾的關愛。在幫扶路上,我愿意做一個“暖男”。(李鵬飛 杜景云)
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2020年的春節被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擾亂了節日的氣氛。作為伊圖里河森林公安局一名民警,張宗凱剛參加工作,就成了疫情防控工作的一員。
銀阿林場距離伊圖里河鎮區60公里,是伊圖里河鎮與克一河鎮交界,更是牙克石市與鄂倫春自治旗的交界,可謂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為了詳細準確掌握進出伊圖里河鎮人員信息,根據疫情防控需要,這里設立了防控疫情卡站,對過往車輛人員實行24小時登記、測溫、排查工作。
“讓人感觸最深的不是疫情期間高強度的工作,而是在工作中所體現出的警民情,還記得疫情防控期間,夜晚和同事一起救助了一名出現低血糖癥狀的掛車司機,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人民警察的責任。”整個疫情防控期間讓張宗凱真正體會到了“疫情在前,警察不退”的真諦。
在公安崗位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默默無聞, 一輩子無私奉獻,面對無數次的刀光劍影從來不曾退縮,不是為了胸前那閃耀的獎章,而是為了身后的人民群眾。當你束手無策時,他們給你雪中送炭;當你困難重重時,他們對你關懷備至;當你陷入迷茫時,他們為你指點迷津。對于一名剛剛成為人民警察的張宗凱來說,他尊稱這些前輩為“老警”。
作為新警,張宗凱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一個全新的角色,他有些迷茫,空有滿腔熱血,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好工作,如何才能發揮出自身的價值。幸運的是,周圍的“老警”總是細心地幫助他解決問題。
人生就是由許多個第一次組成,第一次出警,第一次協助辦案……在一次辦理一起盜竊案件時,需要對違法嫌疑人作詢問筆錄,張宗凱主動向所長請示協助制作這份筆錄,但由于還在實習期間,沒有執法辦案的資格,只被允許在一旁觀看學習。張宗凱之前一直以為作詢問筆錄是件簡單的事情,但看到同事訊問違法嫌疑人的過程和作好的詢問筆錄后才明白,事情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樣簡單。
“作詢問筆錄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很不簡單的工作,不是上幾節理論課程就能熟練掌握的,每一份筆錄都是一篇作文,實際工作當中,理論學習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 作詢問筆錄后,參與辦案的所長細心地指導張宗凱,“許多知識并不是在課本上能夠學透和學精的,要多向有經驗的老民警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只有通過實踐,不斷向老同志學習,才能勝任工作,取得進步。”所長語重心長的一番話一直引領著張宗凱之后的工作。
“回首2020年,讓我永生銘記,這一年有付出、有成長、有收獲,為我的從警生涯奠定了基礎,2021年,要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早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肩負起時代的重任。” 張宗凱滿懷信心地說。(李鵬飛 王剛)
務林人心聲:新時代演繹綠色夢想
“轟轟轟……”清脆的割灌機發動聲打破了遠山森林的靜謐,林間鳥兒撲簌簌地飛起,割灌機手穿梭在林間,所過之處病雜木、風倒木和腐朽木緩緩倒下,工人們面戴口罩,間隔數米,一字排開有序清林清堆,林間清爽而干凈。
“春天夏天秋天我瞭望,冬天我就干森林撫育,停伐后的大山真不是以前的大山了,山靜了,樹綠了,空氣更清新了,這滿眼的綠色是我最喜歡的顏色了……”時值深冬,甘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源江管護所32林班中,賴曉海樸實的言語,詮釋了一名務林人對大森林的敬畏和對綠色的無盡向往。
瞭望員工作是平凡而寂寞的,而賴曉海一干就是19年。兩人一個班,一整天10 個小時輪番登塔瞭望,隨時向森防指報告天氣、風向等情況,發現火情火警第一時間報告。“別看我們的工作平平常常,可大家都稱我們是‘森林眼’,看好林子,這是我們的職責。”說起自己的瞭望巡護工作,賴曉海輕描淡寫,可神情卻顯得那么認真而嚴肅。
“雖然是冬天,我們護林員可沒閑著,我們春夏秋防火,可到了冬季還要做好堵卡工作,特別是做好‘清溝、清套’,嚴密注意非法狩獵人員,只為這片大森林中的綠色。”在奇力濱管護所23運管護林班內,管護所管護隊長武會杰正在“巡山”,對于大山中的護林員來說,保護生態沒有四季之分,也沒有節假日,在他們內心深處,保護好眼前這片大森林比什么都重要。
踏遍青山情不移,從一名基層森調員、護林員成長到森林管護隊隊長,已經56歲的武會杰默默將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揮灑在了大興安嶺這片層林盡染、樹木搖曳的山巔上,21年光陰流轉,他用忠誠與敬業,譜寫著一曲曲美妙的綠色樂章。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雨雪風霜,他始終堅持精準巡護到位,天晴一身汗,下雨兩腳泥,就是他巡護的日常真實寫照。
悠悠森林情,寸寸防火心。為了更好的守護“金山銀山”,每次打火武會杰和隊員都沖在前、撤在后。2009年6月一次伊勒呼里山的雷擊火,地下火、地表火和樹冠火立體蔓延,火場烈焰四射、濃煙翻滾,他和隊友采取“分段布兵、點燒結合、迂回清理、確保安全”的戰術,連續奮戰27個小時,一口氣打滅近30公里火線,成功封控火魔肆虐,堪稱守衛大興安嶺林海安寧的“森林衛士”。
當問及新年心愿時,賴曉海和武會杰給出了相同的答案:守好山,站好崗,付出再多苦與累,也要讓青山綠水裝扮美麗的家園。
“我希望春夏季雨水多一些,別發生森林火災,在塔上看到最多的是綠色,而不是火光。”談起瞭望工作賴曉海說,這片綠色我是離不開了,當好“森林眼”是我最愿意做的事情。
多年的撲火經歷,也讓武會杰深有感觸,他說,現在的撲火隊員年齡都偏大,我的愿望是隊里能補充點年輕人,這樣才能真正拉得出,打得贏。(李鵬飛 隋海濤)
守住青山金不換
“登山難,吃水難,條件艱苦。”這是畢拉河林業局有限公司四方山瞭望站的現狀。“孤獨寂寞”這是四方山瞭望站瞭望員溫建民的生活現狀。
今年58歲的溫建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林業工人家庭中,父親在世時,時常念叨著:“生在林區就要保護好森林,森林就是我們的命”。所以,1987年溫建民選擇了這條父親曾經走過的路,成為了一名林業職工。
4年前,記者第一次登上四方山時,溫建民與馬和塔作伴,馬兒穿梭于山上山下,拉水、馱物,他在塔上塔下瞭望巡護。時隔4年,當記者再次登上山頂時,那里仿佛時間靜止一樣,沒有任何變化,唯有塔站里面,多了一個人的身影。2018 年 9 月防火期開始,妻子田晶杰來到瞭望站與溫建民互相扶持,共同瞭望和巡護,從此他們夫妻二人承擔了瞭望站的全部工作,成為真正意義的上“夫妻瞭望站”。
淡藍色的塔房在霧氣繚繞的山頂顯得格外明亮,大門上張貼一副對聯,詮釋了夫妻二人在塔上的現狀。上聯:一塔一馬一夫妻,下聯:一池一山一森林,橫批:綠色守望。對聯的內容是老伴兒田晶杰的想法,她告訴我,他們兩口子在哪兒,哪兒就是家,守護綠色是他們的職責和使命,他們一定會堅守到最后一刻。
2020年5月,記者從畢拉河林業局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了四方山腳下,又一次見到了這位堅守四方山塔頂12年的溫建民。他中等身材面容清瘦,常年風吹雨淋的黝黑臉龐,折射出林區人特有的憨厚和樸實。當時,正趕上老溫要用馬馱水上山,看著我,他憨憨地笑著,擔心我能不能跟他走完這段山路。他先是把接好水的50斤塑料桶附在馬背上,指著一條叢林密布的“毛毛道”,開始了向山上攀爬的艱辛路程。他邊走邊上氣不接下氣地與我嘮叨家常。當時剛下過小雨,山體異常濕滑,老溫拽著馬尾巴,我跟在老溫的身后,手腳并用,貓著腰扶著樹干小心翼翼地挪著步,遇到大坡幾乎匍匐著,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完成自我挑戰。待到一個小時后,我們終于爬上了山頂,已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了,看著同樣汗流浹背卻面帶微笑的老溫,心中一陣酸楚……從沒想過,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用水,在這里竟成了如此珍貴的“奢侈品”。
一年近7個月的時間,夫妻二人要在山上度過,面對山上艱苦的條件,樂觀的溫建民再一次吐露了心聲:“苦點累點咱不怕,只要咱身后的森林安然無恙,不發生火災,我這點付出又算得了啥呢!”
說起未來,溫建民說:“我再有兩年就退休了,現在還不知道誰能接替我的位置,守護這片林子。在這兒呆久了,這里的一草一木都牽動著我的心。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到建設林業的隊伍中,守護綠色,保護好我們的家園。”(米何妙子)
讓西伯利亞紅松遍布大興安嶺
寒冷籠罩著林區大地,所有的一切被白雪覆蓋著,唯有西伯利亞紅松,四季常青,在冬日里帶給人們希望。每每到了冬季,阿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森林經營處副主任王翠麗都會到西伯利亞紅松林走一走,摸一摸樹干,感嘆時間過得如此之快,陪伴她多年的小樹苗,如今已然長成了參天大樹……“我是名科技人員,參加工作近三十年,一直工作在種苗生產及科研戰線,有幸參與了西伯利亞紅松引種的全過程,見證了林區綠水青山的逐漸豐盈,伴隨著林區發展逐漸成長。”王翠麗笑著說。
回憶過去,這位精研技術的“女將”,將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她說:“還記得在西伯利亞紅松育苗技術探索初期,種子處理全部是人工作業,每年播種量只有幾十斤種子,但是處理起來卻需要三五個人干四五天。種子處理都是在冬季進行,冰涼的水刺骨的寒,工人很是遭罪。種子處理后進行冷藏的三、四個月中,全靠人為將溫度控制在0℃— -5℃之間,很難做到精準無誤,常常是沒到播種季節先峰種子已經發芽,造成種子的浪費。開始嫁接時,面對的是接穗稀缺、沒有適合的砧木,沒有可借鑒的技術,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最初的嫁接試驗是在植物園里近2米的樟子松上進行的。授粉時要爬到5、6米高的樹上,冒著危險一個花蕾一個花蕾的進行人工授粉。有了砧木后需要在悶熱的大棚里進行嫁接作業,經常被嫁接刀割破手指,常常是‘埋頭一干就是一整天,抬頭只見太陽落西山’,辛苦付出了但嫁接成活率卻很低。”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伯利亞紅松生產實現了半自動化。他們建立了種子處理室,現在處理幾千斤種子也就和當年幾十斤種子用工量相當;建立了種子冷藏冷凍室可以精準控制溫度。篩土有篩土機、播種有播種機、澆水有自走式噴灌系統,霧化效果更好,裝土有裝土器,大棚也不再是簡易木棚,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可自動升降的鋼架大棚,工作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在阿里河西伯利亞紅松實現了子代繁育;采穗圃已具有了產穗能力,每年能定量提供優質穗條;通過改革嫁接綁扎、剪砧方式等嫁接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嫁接成活率穩定在90%以上,成功建立了全國唯一的良種基地;掌握了育苗造林技術,培育實生苗400余萬株、嫁接苗7萬余株,造林3萬余畝。西伯利亞紅松引種獲得了成功,他們的努力得到了林業專家的好評和認可,這讓王翠麗認識到科技助推生態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也增強了從事林業科研工作的成就感。
王翠麗堅定地說,“功成不必在我”是境界,“功成必定有我”是擔當, 相信不久的將來,西伯利亞紅松會遍布大興安嶺,大量的松籽會成為我們家家戶戶日常保健食品,打造西伯利亞紅松松籽加工基地、西伯利亞紅松木材集散地、西伯利亞紅松康養勝地也將逐步成為現實,而未來林區的職工生活必將更加富足。(米何妙子)
妙手繪興安
“跨出校門步入森調行業已有22年。在這22年中,我見證了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于海俊為代表的幾代森調人為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而做出的努力,他們譜寫了‘鐵腳踏青山,妙手繪興安’的壯麗詩篇,也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毫不吝嗇地獻給了森調規劃監測事業……”又是一年冬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森調三大隊黨支部書記商文君望向落滿白雪的山頂,思緒仿佛回到了剛剛步入工作崗位時的情景。
說起過去,商文君用“苦”字概括那時候的時光。“剛畢業時,調查去現地基本靠走,距離稍遠的用自行車代步,住四處漏風的帳篷,晚上睡覺老鼠滿地跑,吃的是便于儲存的土豆、白菜、海帶、洋蔥和腌制的肉。導航工具是一張地形圖和一個手持羅盤,時常迷山回不了駐地。到晚上睡覺是最大的煎熬,因環境過于簡陋,每名隊員都無法做衛生清潔,腳上發出刺鼻的味道;因過于勞累而發出震耳的鼾聲;因工作壓力過大而傳來的陣陣囈語,還有蚊蟲在耳邊鳴唱,每個夜晚簡直就是一場小型的‘交響樂演奏’現場。”
他說,這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個片段,這些小片段淬煉著我們的意志,培育造就了森調人“擔當、創新、敬業、吃苦、樂觀”的堅強品格。
回望過去,成績斐然。商文君說,十三五期間,高新技術在森林調查領域的應用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外業錄入用的是裝有高分辨率衛片、自己研發的調查軟件、有導航定位功能的平板電腦,調查數據錄入平板后自動檢查邏輯關系,小班界線隨時校正,現地調查精度大大提高?;氐今v地后將數據導入筆記本電腦,通過軟件處理,林相圖馬上成圖。交通工具從原來的自行車升級為摩托車、汽車,再也不用因距離遠住帳篷了?;锸撤矫娓窍氤陨队猩丁?/div>
談到未來,希望滿懷。商文君說,森調三大隊在完成森工集團安排的各項工作任務后,還要主動完成林區濕地、泥炭碳庫、真菌、漿果、野生經濟植物、野生動物等專項調查。在原有業務范圍的基礎上向草原調查、國土調查領域拓展,為國家提供生態資源大數據,共建生態和諧綠色發展的美麗家園。同時要以林區改革成果為基礎,在原有涉獵的四川、云南、浙江及俄羅斯設計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市場,走出去,立足林區,面向全國,用專業的技術為全國森林生態效益的提高而砥礪前行。
商文君告訴記者,于??⊥镜南冗M事跡始終激勵著他不斷突破自己,激勵著他更加努力工作,延著英雄的足跡繼續前行,為林業事業貢獻力量。
“從前,我們穿林海,過湍流,足跡踏遍了林區的崇山峻嶺,像雄鷹俯瞰林海。今后,我們將繼續執著于調查森林、野生動植物、濕地、土壤等自然資源現狀,編制科學的森林經營方案及專項規劃,科學合理地經營好這來之不易的滿目蒼翠和保護好這道北疆亮麗風景線!”商文君堅定地說。(米何妙子)
特勤飛鷹守山林
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有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是一群平均年齡26周歲的森林消防尖兵;他們幾年如一日,守護祖國北疆10.67萬平方公里的綠色林海;他們舍生忘死,通過滑降作業開設野外機降場地,有效打通空中的運兵通道。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航空特勤突擊隊。
航空特勤突擊隊成立于2017年4月11日,是全國首支森林航空消防特勤突擊隊。這支隊伍由30名退役軍人組成,下設2個戰斗班組,1個通信班,準軍事化管理,執行24小時戰備值班制度。特勤突擊隊與普通的專業撲火隊不同,突擊隊主要負責撲救森林火災、開設機降場地和空中巡護等任務。最突出的特點是快速、機動、精干、多能,因此對隊員的身體、心理、業務等有很高要求。
2019年“6·19”金河秀山森林火災發生后,航空特勤突擊隊14名隊員僅用時10分鐘,就登上了M-171中型直升機飛往火場?;抵恋孛婧?,隊員們按照預案迅速啟動裝備,投入戰斗。因距離火場較近,隊長帶領通訊班長前往火場查看火情,發現火勢并不大,隨即帶領隊員就近取材用柳樹枝對火頭進行撲打,經過一夜的奮力撲救,明火被全部撲滅。轉戰撲救第二場森林火災時,火場距機降場較遠,處高山峽谷地帶,地形復雜,隊員們負重徒步沿山路開進,到達火場時,風力突然加大,火勢隨風力迅速燃燒,越燒越猛,森林撲火夜間作戰難度大,隊員們冒著滾滾濃煙,向炙熱襲人的火場進攻滅火,明火全部撲滅時已是天明。
飛行、索降、開辟機降場、急行軍、撲火,隊員們連續作戰3天3夜,輾轉開設野外機降場地3個,獨立撲救森林火災3起。撲火作戰中,隊員們橘紅色的防火服因煙熏、火烤變得五色斑斕,臉上沾滿了煙塵,困了就露宿在野地里,餓了就啃餅干和方便面,渴了喝一口涼水,沒有一個人叫苦怕累,生動詮釋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
“6·19”秀山森林火災撲救僅是航空特勤突擊隊驍勇善戰、護林守綠的一個縮影。
據統計,航空特勤突擊隊成立以來共滑降346人次,開設野外機降場地34個,獨立撲救森林火災6起。建隊4年來無安全事故,曾參與撲救2017年“5.02”畢拉河火災、“5.17”陳旗那吉草原火災,2018年“6.02”汗馬火災、2019年秀山“6.19”火災等林區森林火災的撲救工作。
新時代,新征程。展望“十四五”,航空特勤突擊隊將抓住“彎道趕超”的新機遇,創新思維方式,努力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切實落實戰備值班制度,確保嚴抓嚴控。加強隊員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充分發揮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加強安全隱患分析制度落實,安全管理,安全施訓,嚴格落實責任制度,裝備定人定物定位,確保安全事故零發生。夯實隊伍建設,科學制定隊員體能訓練計劃,增加實戰演練,并且根據往年實戰經驗,增加野外實戰訓練科目,保證野外行軍、夜間宿營以及復雜情況火場滅火的有效實施,做到“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為筑牢祖國北疆綠色長城做出新的更大貢獻。(趙佳佳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