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紅色根脈”厚植林區,紅色印記熠熠生輝。
在這10.67萬平方公里林海,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廣大黨員傳承大興安嶺紅色基因,把理想信念鑄入靈魂,把黨的宗旨銘刻心間,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干事創業,用血肉之軀和辛勤的汗水筑牢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
近日,本報走基層融媒體報道組深入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探尋“林區優秀共產黨員”崔曾女的紅色足跡,記錄在這片熱土上,崔曾女紅色精神被代代傳承的感人故事,深切感受在崔曾女紅色精神感召下,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立足新起點,承載新使命,展現新作為,奮力譜寫綠色高質量發展嶄新篇章的宏偉氣魄。
■本報走基層融媒體報道組記者 王曉虹 劉洪林 包文君 冬梅 劉雪婷 通訊員 王剛
興安五月,雨絲斜織。
伊圖里河北山分外蔥郁,“興安報春花”杜鵑開得正艷,一簇簇,一片片,開成火紅的花海。
細雨中,記者追尋“林區優秀共產黨員”崔曾女的紅色足跡,一路向北。
山的盡頭,一排閑置的老房在雨中更顯時光久遠———幸福街興安胡同158號,這座低矮、簡陋的老屋就是崔曾女的家,一把銹跡斑斑的“鐵將軍”守護著她的舊居。
潮濕而斑駁的木門,刻著歲月的痕跡。透過木門縫隙往里望,院子不大,小徑淺淺。
仿佛依稀看到,一位齊耳短發、身材細高,穿著樸素,手里拎著一個舊得幾乎看不出顏色的三角布袋,拄著拐杖的老人,蹣跚著向我們走來。
她生活樸素。
一個舊立柜、兩個大箱子和一臺黑白電視機就是全部的家當。衣服補了再補,飯桌上除了土豆就是白菜。
她精神富足。
滿墻的獎狀錦旗,閃著熠熠光輝。
就是這位老人,為大興安嶺林區奉獻了自己的畢生光陰,在垂暮之年,將自己一生省吃儉用積攢下的63900元積蓄作為黨費,全部交給了黨組織。因為信仰,傾其所有。
崔曾女用自己的方式堅守著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用幾十年的身體力行表達著對黨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即使是在“文革”期間,因出生朝鮮,又曾經在日本人的工廠里做過工,被扣上了“特務”的帽子,飽受折磨,崔曾女也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忠誠,誓死不渝,無怨無悔。
她,為林區共產黨員樹立起了一座崇高的精神豐碑。
她,是林區共產黨員的一面旗幟,在天地間昂首站立,在鐮與錘的旗幟下,站成巍峨壯麗的山峰。
她,用畢生的信念匯成一束光芒,照亮人們前行的路。
她,以忠誠抒寫情懷,用一生的光陰,生動詮釋了信仰堅定、對黨忠誠、牢記宗旨、艱苦奮斗、甘于清貧、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本色,用生命作答出“入黨為什么、為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把一切獻給黨”的人生答卷。
入黨為什么
“為了讓更多人早日過上幸福自由的生活!為了早日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1946年,崔曾女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憑著犧牲我一個,幸福千萬家的信念,英勇頑強地戰斗在戰場上,數次光榮負傷。
新中國成立伊始,隨著黨和國家發出建設邊疆、支援國家建設的號令,一批批復轉軍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浩浩蕩蕩走上了高高的大興安嶺,踏進了茫茫的林海雪原,譜寫了一首波瀾壯闊的開發建設詩篇。
1953年的春天,興安嶺上杜鵑正紅。激情滿懷的崔曾女轉業來到伊圖里河林業局,支援林區開發建設。
開發建設之初,林區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條件異常艱苦,人們住的是工棚子、地窨子,睡的是小桿大通鋪,吃的是窩頭,凍菜湯,極為困難時期,連咸菜、大醬都吃不上,吃飯就鹽水。
崔曾女堅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生產一線去,主動請纓組建了女子集材隊。從此,伊東林場貯木場的上空,時常傳來女子集材隊員嘹亮的號子聲。
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共產主義事業、為林區開發建設奮斗終生,是崔曾女一生不變的信念; 堅守對黨的初心信仰,是崔曾女一生不變的執著。
艱苦的工作,更加堅定了她加入黨組織的信心。崔曾女在入黨申請書中用質樸的語言寫道:我真心希望能加入黨組織,我愿意為黨貢獻我的一切!
1959年,面對鮮紅的黨旗,崔曾女莊嚴地舉起了右手。從此,她把一切全部交給黨和她所熱愛的林業事業。
“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黨,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奮斗目標!”崔曾女曾這樣說。
為黨做什么
無論在什么時候,何種環境中,崔曾女都不忘黨的宗旨,堅持把黨的宗旨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牢記宗旨,艱苦奮斗,崔曾女用行動踐行著誓言。在擔任女子集材隊長時,每天上楞七、八立方米,超過男工的日集材量,她所在的小組和個人集材量一直名列前茅; 她在擔任護路工時,每天維護集材路面幾百延長米,日復一日,從不喊累;她從事植樹造林工作時,天天早出晚歸,總是第一個趕來,最后一個離開,在林場每年植樹量總是排在第一……崔曾女多次被授予“護林模范”、“先進生產者”、“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她與老一輩開發建設者一起,創造了伊圖里河日產萬米的輝煌歷史。在全國軍烈屬和殘疾復員退伍轉業軍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上,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做要多做,取要少取,這是崔曾女堅守一生的信條。
1974年,56歲的崔曾女離開了生產一線,伊東林場領導考慮她身體情況,讓她做相對輕松一些的收發工作。
可對崔曾女而言,“輕松”不代表要少做,在林場人們總能看到她不著閑的身影,打掃衛生、燒開水、到食堂幫忙……
崔曾女的家和林場,一個在北頭,一個在東頭,每天上班步行就要40多分鐘。為了按時收發郵件,她風雨無阻,每天往返十幾公里。崔曾女每天將報紙、信件、包裹等郵件仔細分理,從沒出現過任何差錯。有些職工因工作忙不能及時取信,她就用隨身帶著的三角布袋把信件裝好,一家一家地送。一次,她在分理郵件時看到一封信件,突然想起收信人曾念叨家里好久沒來信兒了,就心想,那個工人現在看到來信該有多高興啊!于是,立即搭上一輛運材車,“轟隆隆”地上了山,將信送到那個工人的手中。崔曾女認為,崗位不在大小,干一行就要愛一行,做事要用心用情,盡心盡力。
1982年,64歲的崔曾女退休了。可她沒有呆在家里,還是一如既往地來到林場,打掃衛生,挑水劈柴,干零雜活。“大家喜歡吃我腌的朝鮮咸菜,那我就多做些。”每年崔曾女都要為林場食堂腌制咸菜。“吃慣了,特下飯!”林場職工話語質樸,卻是最高的褒獎。
崔曾女為林場義務服務,一干就是十多年。
她老伴去世早,又無兒無女,黨組織多次要把她接到敬老院頤養天年,她卻拒絕了。崔曾女說:“雖然我年紀大了,不能再為國家做貢獻了,但我身體還行,能夠照顧自己的生活。”崔曾女認準這樣一個“死理兒”:是黨的人,就不能給組織找麻煩,不能占公家一點便宜。
直到1994年,76歲的崔曾女老人因身體原因到林場的次數少了,但每個月末,她都要往返十幾公里到林場親自交黨費;黨組織召開會議,她也總是第一個到場。“我已經不能再為黨組織做什么了,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了。”
2001年冬天,83歲的崔曾女老人不慎摔倒,導致胯骨骨折,再也站不起來了,這才不得不住進了林業局敬老院。
崔曾女平生第一次向黨組織提了要求:“請組織每月及時收取我的黨費。”
住進敬老院后,她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每月工資交給敬老院管理,自己的伙食費等一切費用都從工資中出,不能讓組織在她身上花錢。
臥床的崔曾女雖然不能再參加政治學習了,但她仍然關心國家大事,每天必須看報,她床頭整齊擺放著一摞報紙雜志,她常和身邊人說,“這就是我的精神食糧啊!”
在崔曾女的床邊有個日歷,她總是早早地用筆在每個月的28號上打個“√”,這是交黨費的日子。崔曾女天天數著這天的到來,那是她每個月最大的期盼。
2003年3月12日,臥床近兩年的崔曾女老人,把黨組織派來的人請到床前,顫顫巍巍地從枕頭下摸出一個包了幾層的布包,一層層打開,里面包著幾個邊角早已磨損的存折和一些年代久遠的舊版人民幣。崔曾女老人一字一頓地說:“這是我多年來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40900元,黨養育了我,我要把它作為黨費全部交給黨,我愿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黨。”在場的人們眼眶濕潤了。
2006年2月,88歲的崔曾女老人感到年事已高,鄭重地立下遺囑:裝老衣服已自備好,不用組織花錢買。死后火化,骨灰不留,撒到伊圖里河中。遺物全部交給組織,包括這幾年攢下的23000元錢,作為自己的最后一次黨費。
63900元,即使放到現在,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啊!
崔曾女早期每月工資只有十幾元,到后來才逐漸漲到幾十元、百十元、幾百元。
63900元,是老人一分一角省吃儉用攢出來的!
崔曾女的生活節儉得近乎“苛刻”:她一生沒穿過幾件像樣的衣服,衣褲總是穿了洗、洗了穿,洗白洗破還在穿;棉襖補了又補,棉褲縫了又縫,全是補丁也舍不得扔;平常很少做菜,吃菜也僅是白菜、土豆等家常菜; 每到秋季就去市場撿白菜葉,下缸腌咸菜;舍不得買煤,經常自己上山撿枝椏燒;在敬老院期間,看到房間燈管瓦數大,她讓人把20瓦燈管換成8瓦節能燈,為了省電,電視也不看太久,看完新聞節目早早就把電視關了……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甘于清貧,無私奉獻。對崔曾女來說,更是一名共產黨員崇高的精神境界。
身后留什么
2009年8月17日,崔曾女老人帶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生活的眷戀,走完了她91年的生命里程。
她離去,身后沒子女,卻有千百職工群眾灑淚送別。
她來過,留下了兩箱破舊的衣物、掛滿一墻的獎狀錦旗和感動林區的力量。
綿綿秋雨中,崔曾女老人的骨灰撒進了伊圖里河中,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活著,是一面旗幟,逝去,是一座豐碑。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2011年5月24日,林管局(森工集團)黨委決定在林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中開展向崔曾女同志學習活動。
同年6月23日,林管局(森工集團)黨委追授崔曾女同志為“林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12年7月1日,伊圖里河林業局伊東林場生態功能內301省道西側,面積13.9公頃的崔曾女紀念林建成。這里,成為黨員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回望來時路,老人未負時光;歲月悠遠含香,老人風骨猶存。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林區開發建設中,她始終以黨和林區事業為重,她用高尚的品格鑄就了不平凡的一生。
榜樣無聲,力量無窮。
崔曾女的先進事跡,在10.67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大興安嶺被廣為傳頌,崔曾女精神正如滿山興安杜鵑,火紅一片。
務林人踏著崔曾女紅色足跡,昂首闊步,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守著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這些人中,有扎根邊疆、恪盡職守,身先士卒、勇挑重擔,帶隊撲救林火12次,最后倒在了摯愛林海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于海俊;有23年安全行駛51.3萬公里,運輸木材15萬立方米,在本職崗位上展現共產黨人應有的責任擔當的張佰忍;有情依森林,12年堅守在四方山塔頂,用雙眸守衛著每一寸林地,忍受辛苦與寂寞的望員溫建民……
而他們只是林區廣大職工中的一個個代表。一代又一代的務林人和崔曾女一樣,憑著“把一切獻給黨”的堅定信念,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大興安嶺人精神,踐行著護林植綠的責任與擔當。
正是這些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和辛勤的汗水筑牢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讓這里的山更青,水更綠,人們更幸福。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這,就是精神的傳承!
崔曾女,青山為絹,綠水為墨,用一生光陰,奮力書寫著信仰堅定、對黨忠誠,牢記宗旨、艱苦奮斗,甘于清貧、無私奉獻,把一切獻給黨的崇高精神!
探尋崔曾女紅色足跡,立于伊圖里河畔。大愛無聲,大美無言,湍流河水,奔涌不息,一路向前,如這方土地,如這方土地上的人……
短 評
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后人留下什么?
崔曾女留下的是一片火紅和一種精神!
永遠跟黨走,是崔曾女一生不變的信念。她將自己一生省吃儉用積攢的63900元錢全部交了黨費,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把一切獻給黨。綠水青山立口碑。
黨史學習教育中,在深刻緬懷老一代林區開發建設者的同時,我們更要把黨的宗旨銘刻心間,把理想信念鑄入靈魂,傳承好大興安嶺紅色基因,弘揚好大興安嶺人精神,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干事創業,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林區,實現林區美、林業興、林工富發展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