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 水 青 山 筑 屏 障
———為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林區力量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作為目前我國面積最大、集中連片的重點國有林區,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始終是林區的價值、責任、潛力所在。
一抹抹翠綠,裝扮著浩瀚林海;一湖湖碧波,棲息著生物精靈。多年來,林區堅定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形成了用“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用綠色發展檢驗“紅色”精神良好局面,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林區的鮮明底色。
責任擔當,以實干精神守好生態建設綠色本底 一臺對講機、一個羅盤儀、一個水杯、一個圓凳,不到10平方米的活動范圍……穿著厚厚的衣服、帶著毛線帽的王德友一上塔,就是兩三個小時。
王德友是綽爾森工公司一支溝林場大脖溝瞭望站瞭望員,從3月15日林區進入春季森林防火期以來,他就按時駐守在這個瞭望站,每天到塔上值班,用肉眼并借助羅盤儀觀察可視范圍內的森林跡象,甄別煙點,及時匯報。
“剛上塔時,我上下塔兩條腿直發抖。在塔上都是半蹲半跪,不敢站立,塔上風大,大風天氣時瞭望塔左右搖晃,我一個人都不敢在塔上。”王德友說。
“干我們這行,責任非常大。”他深知,一旦出現火情,早發現一秒、早處置一分鐘對森林安全意味著什么。帶著這份責任感,王德友漸漸戰勝了恐懼。
王德友在塔上瞭望的時候,和他一同值班的瞭望員涂貴春就在站房準備午餐,管理其他事務。塔上交班,塔下生活。王德友和涂貴春一個在塔上,一個在塔下,守望、堅持。
近年來,將森林防火作為保生態的主引擎,森林防火制度、措施和行動全面發力,林區森林防滅火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持續加強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建設,采取超常規措施強化火源管控,連續3年未發生人為火災,2020年集中多點爆發的63起雷電火災全部在當日撲滅,平均過火面積不足6公頃,平均滅火時間7.6小時,森林受害率僅為0.067‰。載人巡護、重兵施救、地空協同等戰術戰法得到了國家和自治區的高度認可。森林防滅火工作實現了“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大變樣、四年作表率”的目標。
生態是林區的“根”和“魂”。林區積極推進“智慧林業”建設,加強森林火災、有害生物防治應急能力建設,加強道路交通、通信保障、航空消防、瞭望監測、疫源疫病監測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林地、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地等保護制度,保持打擊毀林開墾、清理違建別墅等專項行動的高壓態勢……在生態保護建設方面,林區不遺余力。
維護大興安嶺生態安全是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賦予林區的重大政治任務,林區始終把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擺在壓倒性位置,把生態保護和修復作為發展的首要前提,踐行新發展理念不動搖、不松勁,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零容忍、堅決不開口子,堅持共抓生態大保護,做靚生態底色。
使命擔當,以紅色精神構筑綠色生態屏障 “1961年8月,劉少奇主席視察林區,對林業體制和森林資源經營方式提出要求,特批為林業工人每人每月供應1斤黃豆,被林區人民親切地稱為‘營養豆’……”今年5月,在庫都爾森工公司愛林林場的一處火燒跡地造林點,黨員們圍坐在草地上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聆聽黨支部書記王書玉講述林區故事。
“我們要永記黨的恩情啊,既要永葆黨員的‘初心紅’,學好黨史這門‘必修課’,還要用雙手厚植‘興安綠’,踐行務林人的職責和使命,讓這片綠色生生不息。”王書玉的一番話激發了在場每位黨員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是黨員就要成為一面旗幟,時時刻刻做在前、沖在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們黨員的身影。”大家一言一語地訴說著內心的激動。
主題黨日活動后,全體黨員投入到緊張的勞動中。大家三五成群,分工協作,卸苗、挖坑、整地、運苗、栽植、拉線,各個環節一絲不茍。天空不時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經過雨水滋潤后的云杉樹苗長勢喜人。
“我們栽樹就喜歡這樣的天氣,樹苗成活率高。”愛林林場快撲隊隊長馬琳琳告訴記者,在火燒跡地造林難度相對較大,不僅要栽好,保持橫平豎直和美觀,更要栽一棵活一棵,把失去的綠色補回來。雖然造林地離家不遠,但為了搶抓進度,他們每天早出晚歸,中午帶飯,這樣節省了來回奔波的時間。
多干兩個小時,就能多種一百多棵樹,確保在頂漿期內完成造林任務。
遠遠望去,身著迷彩服植樹的黨員們和蒼翠的山林融為一體,鮮紅的黨旗和黨員先鋒隊隊旗在造林地里飄揚……
近年來,林區森林經營水平顯著提升,狠抓場地落實、苗木供應、人員調配、技術指導、撫育管護等關鍵環節,組織第三方機構對2017年以來造林地塊開展“回頭看”,高質量完成自治區退耕還林還草還濕試點任務20萬畝、植被恢復4972畝、補植補造33萬畝、森林撫育551萬畝,造林面積合格率達到91%。累計籌措3000余萬元對苗圃設施設備進行填平補齊,年均產苗量較“十二五”末增加40%。2020年調撥林木種子5328公斤,育苗2615.2畝、產苗1.7億株,林區鄉土良種苗木基本實現自給。
幾十年來,林區以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為目標,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切實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難點,堅持科學治理,推進綜合施策,堅持改革創新,完善建管機制,守護好祖國北方的山山水水,交出了一張張亮眼的綠色成績單。
以紅色精神,勇擔初心使命。林區大地上,鮮紅的黨旗獵獵飄揚,紅色基因轉化為了廣大干部職工想干事的動力、善干事的能力、干成事的底氣,投身生態保護建設的身影更加活躍而忙碌,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信心更加堅定。(本報見習記者 李鵬飛 通訊員 何康紅 陳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