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阿里河森工公司齊奇嶺林場黨支部被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評為全區先進基層黨組織。
黨的建設到哪里,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就體現在哪里。歷經實踐,黨的建設已融入齊奇嶺林場各項事業發展的血脈中。
黨史學習教育中,記者來到齊奇嶺林場,探尋林場黨支部是如何強得有底氣,干得有方向。
■本報走基層融媒體報道組記者 王曉虹 羅新偉通訊員 欒維敬 潘志鵬
73名職工,12名黨員,如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如何提升黨支部戰斗力和凝聚力?
這是擺在每一屆黨支部一班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行動是最有力的帶動,示范是最鮮明的垂范。
這是阿里河森工公司齊奇嶺林場黨支部最強有力的回答。
齊奇嶺林場坐落于我國三少民族之一所在地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境內,東部與黑龍江省加格達奇地區相毗鄰,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東大門,生態功能區總面積3.25萬公頃。
多年來,林場黨支部聚焦生態保護建設主責主業,堅定“生態立場、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一屆接著一屆干,一任接著一任做,帶領職工守綠色、筑屏障,大力發展食用菌培植產業,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林區,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強主業———
護好林守好綠 責任人人扛肩上
“您好,今天起進入了秋防期,請您下車做登記。”9月15日,秋防第一天,齊奇嶺林場北卡管護站管護員鄒云鵬對著要進山的司機說。嚴格檢查登記后,放桿、落桿,一個工作流程完成。
“忙的時候,每天大概要重復五六十次,雖然是同樣的工作,但是不能有絲毫的大意,守住入山第一道關口,就守住了防火的第一道防線,也就守住了這片林子,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光榮。”鄒云鵬一臉嚴肅地說。
一人強,不叫強,群體強才是強。行走在齊奇嶺林場,像鄒云鵬一樣的職工隨處可見,這些職工找得到、叫得應、靠得住,贏得百姓“點贊”。
“我們管護站黨員樸哲工作中處處帶頭,他就是立在我們前頭的一面旗幟,我們沒理由不好好干。”鄒云鵬道出了林場職工人人“過硬”的答案。“比學趕超”在這里處處體現。
2015年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齊奇嶺林場黨支部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帶著政治責任,帶領職工護好林、守好綠。
為了讓職工認識到從“砍樹人”到“護林人”的身份轉變,黨支部不斷加強思想引領,組織黨員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黨員為旗幟,合理配備森林管護隊伍,把管護面積、管護任務層層分解,“打防控”一體推進,確保有黨的工作就有黨員在。
嚴控森林火災的發生,是保護森林資源安全的第一要務。針對林場地域社情復雜、地形線長面廣的實際情況,黨支部領導班子經過集體研究,確立了“對內聯防聯動,對外嚴防死守”的工作舉措,廣大黨員沖在前,干在前,迎寒風、戰烈日,風餐露宿堅守在巡護崗位,成為守護綠水青山的紅色衛士,保護生態建設的紅色哨兵,林場取得了連續3年林政案件為零、連續10年未發生重特大人為火災的好成績。
國土綠化是務林人的主業,3年來,黨支部帶領林場干部職工完成補植補造8294畝,森林撫育7369畝,天然林促進更新8825畝,高山陡坡人工造林128畝,成活率均達到97%以上,森林資源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強產業———
支部建在產業鏈上 職工生活有奔頭兒
金秋九月,收獲的季節。走進齊奇嶺林場食用菌培植基地,空氣中彌漫著蘑菇的香氣,一排排晾曬大架子上鋪滿了滑子菇。大棚里,一組組菌袋整齊排列,每盤菌袋的四周生長著一簇簇、一叢叢黃嫩嫩的滑子菇,職工們手拎塑料大桶,正忙著采摘,只一會工夫,一大桶就滿了。
林場職工趙國權古銅色的臉上掛著汗珠,他一邊飛快地采摘,一邊高興地說:“這要感謝林場黨支部啊!帶領職工增收致富,今年長勢不錯,看這蘑菇成色多好,能多收入點兒,累也值!”
黨建引領強產業、規范建設強動能、重心下移強服務,凝聚起最強力量。
“細胞活而肌體強,過去琢磨如何推進黨支部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感覺總缺個抓手,嘗試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后,我們面對問題更有辦法,帶領群眾致富更有思路!”齊奇嶺林場黨支部書記張波說。
職工群眾靠啥富,發展產業是出路。
誰來帶動?
黨支部!
黨支部領航,帶著職工群眾“換腦子,掙票子”。
面對新形勢,如何做到保生態、保民生,始終是林場領導班子思考最多的問題。
食用菌培植業是一項“短平快”的富民產業,為了讓職工群眾有奔頭兒、有勁頭兒,共享產業發展的紅利,在林場黨支部的領導下,嘗試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建設“黨員創業基地”“黨員攻關小組”,2014年以來,吸納14名黨員參與食用菌培植,帶頭集資45萬元,建設黨員示范棚9座,培植滑子菇105萬袋。
為了促進產業快速發展,黨支部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主動深入到職工群眾家中送技術、送服務,引領干、帶頭做,幫助職工群眾解決燃眉之急,激勵培植戶的致富信心。
堅持走“創業帶頭人+互助組”的產業發展之路,采取黨員致富帶頭人融入3-5戶幫1戶的方式,抱團培植食用菌,帶動職工家屬就業25人。
如今,齊奇嶺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食用菌村,林場轄區職工群眾年培植量達到500萬袋以上,培植戶平均年增收5-6萬元,職工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小蘑菇”撐起職工群眾的“致富傘”,正朝著“大產業”的方向不斷邁進。
今年收成怎么樣?
林場副主任李志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培植食用菌10萬袋,頭幾茬滑子菇,干貨就出了5000多斤,一斤干菇以26元算,5000斤就收入13萬元。“這不,大棚里的菌袋上后茬菇還長呢!”李志強笑著說,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種植食用菌,最受益的要數林場職工湯義了。他家的大棚里,一朵朵嫩黃色的滑子菇如一個個“小傘”般在菌袋中破土而出,“今年培植了5萬盤菌袋,頭茬菇賣了個好價錢,我們已經出手了3000多斤!”湯義的妻子弓著身子穿梭在“小傘”之間邊采摘邊說。
“我家是單職工家庭,以前生活負擔特別重。在林場黨支部的大力扶持下,也靠著我們夫妻倆能吃苦的勁兒,如今生活年年上個新臺階,沒有黨支部的幫扶就沒有我湯義今天的幸福生活!”說起生活的變化,湯義激動得聲音有些發抖。
強服務
做好群眾工作 用心用情用力
“多虧了林場黨支部,不然今年我的損失可大了。”今年54歲的孟廣臣說起6月18日的事,還是滿滿的感激之情。
原來,那幾日阿里河地區連降大雨,孟廣臣的食用菌培植地地勢低,成了一片汪洋,2.6萬盤菌袋全都飄在水中。
“有困難找組織,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黨支部。”孟廣臣跑到林場,林場主任馬志得知此事后,立即號召大家前去幫忙搶撈菌袋。
哪里有困難,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會出現鮮艷的黨旗和黨員的身影。
黨員帶頭,十四五名職工二話不說,第一時間趕到培植地,锳著沒過腿肚子深的積水,撈起一盤盤菌袋,2.6萬盤菌袋保住了!
為打通密切聯系服務職工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林場黨支部始終在雪中送炭上下真功夫,2014年以來,黨支部把閑置的300平方米場房和5000平方米場地無償提供給困難職工家屬培植食用菌,幫助聯系無息貸款96萬元,培植戶實現不離家、不出戶,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還能照顧老人孩子的致富愿望。如今困難戶家里蓋起了新瓦房,買回了新電器,開上了小轎車,美滋滋地過上了黨支部引領致富的幸福生活。
黨支部創新工作方法,在林場推行“五必訪”工作機制,即職工傷病住院者必訪、職工婚喪嫁娶者必訪、職工生活有困難必訪、職工遭意外事故必訪、職工無故缺勤者必訪,充分調動了職工群眾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把黨組織的溫暖送到了職工群眾的心坎上。
強擔當
黨員干部動起來 一心為把實事辦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齊奇嶺林場黨支部堅持“紅色基因引領綠色發展”的思路,在以上率下、實干擔當上下功夫,結合森林防火、資源林政、環境保護、食用菌培植等重點工作,推動黨員干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齊奇嶺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食用菌培植,每年的廢菌袋就是一個很大的垃圾源,進村的道路兩側都是垃圾,用當地百姓的話說:一進村都沒地方下腳。
“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這項工作,第一個被列入林場黨支部“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清單中。
4月中旬,剛開化,為了清理河里的菌盤,黨員姚森穿著水衩第一個跳到河里打撈菌盤,黨員突擊隊利用14個工作日清理廢菌盤等垃圾近萬方,對垃圾場回填,客土,植樹,并定為林場的黨員示范林。
如今,18畝的黨員示范林里,種上了1970棵云杉、1000棵水柳。樹木枝葉茂密,隨風招展,一片翠綠。
生態環境好了,群眾滿意了。
林場黨支部一班人深入調研辦實事,設置“我為群眾辦實事”征求意見箱,開展“三問”調研活動,征求職工意見建議12條。結合實際制定“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黨員干部按照職責分工認領清理齊奇嶺村周邊廢棄食用菌盤等生活垃圾、義務安裝防火帽、防汛抗洪等8件實事。13名黨員在“我是黨員我幫你”活動中分別承諾為村民劈燒柴、為職工理發、義務接送交通不便的職工上下班等為民服務的“小事”13件。
他們開展“生態建設黨旗紅”活動,在防火工作中,組織黨員插置防火宣傳旗800多面,懸掛橫幅、標語90多條。與居民簽訂“一戶一保”防火責任書320份,義務安裝防火帽850余個;在破壞草原林地違規違法行為專項整治中,黨員干部始終沖在第一線,跋山涉水清查林地341塊; 在占地植被恢復造林工作中,黨員突擊隊造林164畝1.8萬余株;在食用菌產業上,黨員干部帶領職工起早貪黑生產食用菌盤10萬袋。
“干給職工看,帶著職工干”融入思想深處,職工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變化,學習教育的成效真真正正地轉化為了推動工作的動力。
“齊奇嶺為鄂倫春語,‘矗立的山峰’之意,齊奇嶺林場黨支部就是要當職工群眾的堅實靠山。我們要用黨建的力量凝聚人感召人提振人,匯聚砥礪前行的強勁力量,筑牢新時代北疆基層戰斗堡壘。讓黨旗更紅,森林更綠,職工群眾的日子更紅火。”黨支部書記張波話語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