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 趙佳佳
仲夏之月,萬物正盛。
祖國北疆,綠海蒼茫,內蒙古森工集團高質量發展的浪潮奔騰不歇。作為“共和國林業長子”的內蒙古森工集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緊扣“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著力抓好生態保護建設,加快構建現代林業產業體系,持續深化改革提升,經濟發展實現了穩中提質、穩中蓄勢,國內一流現代林業集團建設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和自治區“闖新路、進中游”目標的實現做出了新貢獻。
統籌“增綠”和“護綠”
高質量實現生態保護建設穩步完成
青山為證,綠水為憑。從林區開發建設初期到天保工程啟動實施,從全面停伐到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內蒙古森工集團始終將森林防火作為保生態的主引擎,僅今年6月,在極短時間內高效撲滅24起雷擊森林火災,以實際行動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為保護森林無恙,內蒙古森工集團實行一年春、夏、秋三季森林防火工作,持續加強森林防滅火預防、撲救、保障體系建設。
當前,正值夏季雷擊火的高發期,根據氣候變化趨勢和雷電活動路徑,內蒙古森工集團在重點區域嚴密布防兵力,立足夏季雷擊火防范,積極調整兵力部署,林區290座瞭望塔866名瞭望人員全天值守,衛星遙感熱點、氣象雷電測報、飛機巡護、高山瞭望與遠程視頻監控交叉互補,密切監視火情。持續實施靠前駐防,夏季南兵北調,向北部原始林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區靠前駐防910人,森林消防隊伍1181人全部移防北部林區,做到指揮、力量、裝備“三靠前”,保持高度戰備狀態,進一步提高應對夏季雷擊火防控綜合能力。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功能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37萬平方公里,是寒帶植物的王國,野生動物的樂園。森林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保育土壤、碳匯制氧、凈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護林就是護財富,增綠就是增優勢。內蒙古森工集團認真落實國家“雙重”規劃,按照分區域、分流域、分重點生態單元開展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的戰略布局安排,舉全林區之力實施額爾古納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面推進項目化、精細化管理,高質量完成國家下達的退化林修復、人工更新造林、森林撫育作業等任務。
2023年,退化林修復(補植補造)完成4萬公頃,完成計劃的100.00%。2024年,造林總面積計劃100.0431萬畝,是國家實施“天保工程”“雙重”工程以來林區造林面積最大的一年,推進森林面積和蓄積穩步提高。1月至5月,已完成35.5公頃。
數字的背后,是內蒙古森工集團持續做好“守綠、增綠、擴綠”的生動實踐,是林業人以生態建設和保護為己任,在大興安嶺上高擎的綠色豐碑。
“顏值”與“價值”共生
高質量實現林業產業發展穩中有增
看草原、跨森林、賞極光。5月19日,“醉”美G331國道莫(爾道嘎)漠(河)線自駕游路線正式開通。這條自駕游路線,連接起內蒙古與黑龍江的旅游熱點,形成地跨兩省區的“中國最北”旅游生態圈。
4月16日,內蒙古森工集團所屬風天林草公司成功中標呼和浩特市等3盟市所轄29旗縣(區)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森林資源野外調查及成果編制標的429.5萬元工程項目,該項目屬“三北”工程建設基礎類項目,將為區域“三北”工程實施提供詳實基礎數據和建設方案參考,標志著內蒙古森工集團積極投身“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5月24日至27日,在呼和浩特、北京分別舉辦的內蒙古大興安嶺2024年文旅資源發布暨文旅產業資源端與市場端交流座談會,引得參會嘉賓紛紛贊嘆。各旅行社負責人和媒體代表紛紛表示,有機會一定去漫步天然氧吧,感受林區人的熱情和淳樸。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發展旅游產業最突出的優勢、最寶貴的財富、最重要的品牌、最有價值的潛力。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內蒙古森工集團加快推進文旅項目建設,提升服務水平,開發特色產品,不斷推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鏈”上發力,做強產業朋友圈。內蒙古森工集團以建設世界地標性生態旅游目的地,獨具中國北疆特色國內一流的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綜合體為目標,深度融入自治區“烏阿海滿”一體化發展規劃和呼倫貝爾市、興安盟旅游發展規劃,重點打造了南部、東部、北部三大旅游板塊。借助7個進出林區的通道,重點建設1條國家森林步道、1條國家森林風景道、3個特色小鎮、6個特色林場、9個自駕車營地、8個森林康養基地、8個自然教育基地、5條精品線路。
守護好綠水青山的“顏值”,利用好金山銀山的“價值”。內蒙古森工集團全力推動構建集約化、科學化、系統化的現代林業產業體系,本著“生態優先、機制創新、因地制宜”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推動林下資源開發利用與林下產品迭代升級,加快發展森林旅游康養、林業碳匯和生態礦業等綠色產業,促進林業產業提檔升級。
依托林區豐富的林下產品,內蒙古森工集團致力于統一注冊商標、統一產品標識、統一加工標準、統一精深包裝、統一產品推介、統一價格供應,全力打造“冷極”品牌。2020年12月23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下產品有限責任公司應運而生。充分發揮食用菌等林下產業優勢,試點草蓯蓉、升麻仿野生種植,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讓綠色林海成為老百姓的“果籃子”“花籃子”“菜籃子”“藥籃子”。
去年,“冷極”黑木耳通過自治區“蒙”字標認證,藍莓、食用菌種植基地完成了有機認證。今年3月,“冷極”品牌林產品進入了全國兩會內蒙古代表團駐地,供參會人員品嘗、食用。公司自主研發的化妝品新原料“杜香葉油”,通過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化妝品原料備案。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森工集團充分挖掘資源潛力,推出樺樹汁系列產品,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林藥、林菌、林蔬、林畜、馴鹿、水產等林下種植養殖業,推進沙棘、榛子等經濟林培育。
把林業碳匯作為凝結生態保護建設成果的優質生態產品,努力架起市場與生態建設的橋梁,打通GDP向GEP轉化的通道。截至目前,森工集團累計銷售碳匯產品5600余萬元。
在聚力培育新興特色產業的同時,內蒙古森工集團以打造“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實踐基地”為抓手,厚植傳統產業家底,在加快綠色礦山建設,礦泉水勘探、做優生物質能源產業、林業技術輸出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實現與其他產業協同發展,使綠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銀山的“成色”更足。
民生“愿景”變幸福“實景”高質量實現民生福祉穩步增進
“每天盯著手機,搶了2個多月還是掛不上號,使我和家人疲憊不堪,沒想到通過健康服務,6天就看上了病,太感謝了。”肖某由衷感激道。
今年年初,內蒙古森工集團職工家屬肖某因病著急求醫,卻始終掛不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號。5月21日,抱著試試看態度的肖某,通過手機呼叫視頻醫生提交了門診協助申請,五分鐘后,平臺專案管理師便致電確認肖某的疾病情況,了解他希望就診的目標醫院、科室及期望專家,并啟動服務。5月27日上午,肖某順利在醫院完成就診。
健康,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關系國家民族的未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70多年來,幾代務林人爬冰臥雪、風餐露宿從事生產生活,為支援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職工年齡逐年增大,心腦血管、風濕、類風濕等疾病易發高發,加之林區醫療資源有限又地處偏遠邊疆地區,赴外就醫成本高、渠道少、看病難等問題一直困擾職工群眾。
民之所需,行之所至。2023年,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森工集團、集團工會在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下,聯合中華志愿者協會申報并獲批了職工健康服務項目,將為林區15萬林業人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森工集團職工健康服務項目”自今年4月27日啟動以來,已累計線上問診近6000次,知名專家會診40次,門診協助服務10次,住院協助服務4次,線上科普講座3次,線下義診1次。
與此同時,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森工集團、集團工會不斷建立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多層次職工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切實減輕職工用藥就醫負擔。這是針對職工治病費用經醫療保險報銷后個人承擔部分的補助,也是防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一項重要兜底政策。目前林區近3萬名在職職工參與互助保障。
內蒙古森工集團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高質量發展中增進職工福祉,持續鞏固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成果,扎實做好送溫暖、送清涼、金秋助學、困難職工家庭常態化幫扶、勞模和職工療休養、普惠服務等工作。全面提升林業基礎設施水平,加強道路建設,不斷完善林區路網體系。完成好第十期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建設工作,協同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林區的有效延伸。大力實施產業培育、數字林區創建等共富工程,持續增強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