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訊(記者 劉磊 趙興祖)3月5日,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內蒙古森工集團三方合作發起的大興安嶺成礦作用研討暨礦業科學研究基地成立大會在內蒙古森工集團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景文、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增謙對研究基地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兩位院士一致認為,本次會議對大興安嶺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具有重要意義,鼓勵與會人員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積極交流、深入研討,共同推動大興安嶺礦業科學研究基地建設。
俄羅斯科學院、工程院院士陳建平,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學求,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首席科學家熊盛青,中色紫金地質勘查(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教授李月臣等特邀專家應邀出席會議。
內蒙古自治區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孟強,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張海波,呼倫貝爾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賈效明,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總工程師王博峰,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礦產地質處副處長董國振出席會議。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陳仁義,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總工程師武利文出席會議并致辭。
呼倫貝爾市委常委,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良出席會議并講話;森工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恩和特布沁致辭;森工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關立春主持會議,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陳林濤出席會議。
陳仁義表示,大興安嶺地區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已經成為找礦行動的重要主戰場之一。作為我國重要的金屬礦產資源富集區,蘊藏著銅、鉛、鋅、金等緊缺戰略性礦產,承載著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支撐東北振興和邊疆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使命。會議中,各位專家學者和業內同仁重點圍繞大興安嶺成礦規律,特別是針對該地區勘查技術方法展開交流研討,為今年即將開展的3宗礦權評價項目進行“把脈問診”。同時,通過本次會議就大興安嶺地區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實踐經驗以及創新思路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為推動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獻計獻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武利文表示,希望以本次會議為起點,深化三方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強溝通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在成礦理論研究、勘查技術創新、森林覆蓋區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探索等關鍵領域取得新突破,實現央地企信息共享、產學研深度融合,助力大興安嶺地區找礦取得新突破和綠色礦業高質量發展,支撐自治區兩件大事高質量推進。
張良表示,希望三方發揮各自優勢,全方位加深合作,聚焦找礦靶區,深耕細作大興安嶺、得耳布干兩個成礦帶。組建專業團隊,研究成礦規律,制定找礦計劃,運用先進技術在空白區開展戰略資源勘查,力爭實現找礦突破,為國家建立戰略儲備基地提供支撐。深化產業合作,優化合作機制,探索“資源+技術+資本”聯動發展路徑,推動生態礦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助力呼倫貝爾市、自治區經濟發展。嚴守生態紅線,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落實綠色勘查開發標準,堅持“勘察一寸、修復一寸”,守護好大興安嶺的綠水青山。
恩和特布沁表示,大興安嶺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富集區,開發潛力巨大。為落實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森工集團、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攜手合作,共同成立大興安嶺礦業科學研究基地,這是我們在礦業科研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們響應國家資源戰略、推動綠色礦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研究基地成立后,我們將依托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科研力量,結合森工集團的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大興安嶺地區成礦作用的研究,推動礦產資源的科學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并探索建立內蒙古大興安嶺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
會上,張良、陳仁義、武利文代表合作三方簽約,孟強、賈效明與三方代表共同為“大興安嶺礦業科學研究基地”揭牌。隨后,礦業行業的五位專家進行報告分享,特邀院士和專家對報告進行點評。
當日下午,與會人員共同參觀風天林草公司(規劃院)大興安嶺自然資源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