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 李鵬飛 通訊員 張子坤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密林深處,一座日歷式的“掛斧停鋸”紀念碑在林間靜靜矗立。左頁,是2015年3月31日;右頁,是2015年4月1日。歷史在這里翻過了一頁,一頁翻過了一段歷史……十年前,隨著最后一棵興安落葉松在這里倒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正式告別了長達63年的“伐木時代”。
十年間,這片土地見證了這里的人們從“砍樹人”到“看樹人”的轉變,從向大自然“索取”到“和諧共生”的跨越。這是一場關乎經濟民生的深刻變革,也是一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之路。
從“砍樹人”到“看樹人”筑牢祖國北疆綠色屏障
“林區停伐,我們從‘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我現在是300多畝林地的‘管家’。”初春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乍暖還寒、生機萌動,春季森林防火期如約開啟,內蒙古森工集團根河森工公司烏力庫瑪生態功能區內,54歲的耿洪廣踩著悄然消融的積雪上山巡護,“咯吱咯吱”的腳步聲打破了山林的寂靜。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重點國有林區。“守好山、護好林,就是守住子孫后代的未來。”在耿洪廣的管護區內,森林火災、盜伐事件零發生,狍子、雪兔等野生動物常見不鮮。
從“伐木能手”到“林海衛士”,耿洪廣在數十年工作履歷中“證明身份”的兩本工作證———林業伐木操作證與森林資源管護上崗證,不僅記錄著個人職業生涯的巨變,更折射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從“木材生產”向“生態優先”轉型的時代印記。
據統計,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停伐十年間(2015年—2024年)累計森林撫育4422萬畝,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49萬畝,人工造林24.43萬畝、退耕還林21.37萬畝、退化林修復193.5萬畝、植被恢復47.83萬畝。
數字的背后,是內蒙古森工集團積極發揮生態保護建設“國家隊”作用,優質實施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的不懈付出,僅2024年完成退化林修復、占地植被恢復、呼倫貝爾市“三北”建設任務100萬畝,是“天保工程”實施以來造林面積最大的一年。
與此同時,內蒙古森工集團不斷提高生態保護建設能力,通過停、管、撫、造等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森林年增長量持續提高,森林碳匯能力不斷增強。大力構建生態保護地體系,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國家森林公園9處、國家濕地公園13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經評估達7857.95億元/年,將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得更加穩固。
2024年,內蒙古森工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防滅火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全方位提升森林防滅火工作綜合實力,力爭通過5年左右時間建成理念先進、建設一流、技術領先、能力過硬、防控高效的全國森林防滅火示范區。推動“智慧林業、數字森工”建設走上快車道,賦能林區新質生產力發展,著力構建全面覆蓋林區各項職能、業務及數據的信息化系統,實現信息感知立體化、業務管理高效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為林業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022年,耿洪廣的兩本工作證亮相北京“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之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兩本工作證見“證”林區時代變遷,也續寫著林區生態保護建設的輝煌。
從“停得下”到“闖得贏”以改革解難題破藩籬
“不砍樹,咋過活?”2015年全面停伐前的焦慮清晰如昨。
十年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緊緊抓住“深化改革”這個“牛鼻子”,踏上了轉型發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從全面推行政企、政事、事企、管辦“四分開”,構建國有林區治理新體系,到森工集團掛牌運營,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從重點國有林區改革以98.8分通過國家驗收,到全面啟動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開放合作構建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內蒙古森工集團通過一次次改革探索,實現了以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不斷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能量。
風天林草公司作為內蒙古森工集團“事轉企”改革先鋒之一,向改革要動力,向市場要效益,積極開拓林區外市場,承攬造林規劃、設計和種苗培育任務,2024年承接林區內外項目84個,實現區內外營收1.1億元,實現歷史性突破。興安石油公司針對各森工(林業)公司油庫、加油站存在散、小、弱、差等問題,加快推進林區石油行業專業化整合工作,初步構建起業務清晰、管理統一、運營一體的專業化模式,2024年實現營收2.7億元。
圖里河森工公司哈達經營管護中心員工關德生算了這么一筆賬:“艱苦崗位補助4000多、重點任務8000多,加上退化林修復、森林防滅火、植樹造林等工作,里里外外一算,一線員工竟比機關工作人員一年多開近3萬塊錢,同事們現在工作都搶著干、比著干。”
如今,“不砍樹,照樣能致富。”已然成為林區干部員工的共識。
變化源于改革,發展來自創新。近年來,內蒙古森工集團切實將深化改革貫穿企業經營管理全過程,以推進“三項制度”改革為核心,創新用工機制、人事機制、分配機制,壓減森工集團、森工公司兩級內設機構83個,整合撤并場科級單位155個,壓減管理人員4288人,員工薪酬持續增長。實行“綜合項目部”式管理,員工統籌調配、競聘上崗、集中考核,以崗定薪、一崗一薪、易崗易薪,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初步打破“大鍋飯”,企業活力奔涌。
特別是2024年,內蒙古森工集團大力推進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對集團總部39名員工進行調整交流,堅持“賽馬”與“相馬”并舉,拿出9個中層領導崗位、總部168個管理人員崗位開展競聘上崗。緊緊圍繞林區生態保護、產業發展需求,分層次、分批次、分階段加大員工招聘力度,僅2024年就招聘員工1518人,初步破解了林區“后繼有林、后繼無人”的難題。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激活高質量發展活力
“冷極”品牌林產品,進入了2024年全國兩會內蒙古代表團的優質農畜產品中;
G331莫爾道嘎—漠河自駕游線路正式開通,林區北部旅游資源初步串點成線;
聯合江蘇徐工集團共同“定制式”研發林區森林修復智能化機械設備,首批價值1.09億元的設備已陸續投用,林區森林修復擺脫了“肩抬人扛、筆寫尺量”的落后生產方式,初步實現了機械化2.0;
內蒙古森工集團立足資源稟賦,走合資合作之路,高起點、高定位、高端化打造生態旅游業、林下經濟、林業碳匯、生態礦產業、傳統產業升級五大產業板塊,加快構建現代林業產業體系,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不斷優化旅游產業布局,結合林區歷史、文化、民族、森林、冰雪等元素,重點打造北部、南部兩大旅游板塊。先后與中旅集團、眾信集團、新東方文旅、攜程旅游等國內文旅頭部企業,在旅游規劃設計、項目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廣泛對接和深度合作,有效探索新型運營模式,專業化合作運營實現新突破。不斷豐富林區旅游業態,讓游客能夠更好地“吃林、賞林、游林”。僅2024年,累計接待游客74.46萬人次,同比增長9.24%,全年實現旅游收入7050萬元,同比增長62%。
牢固樹立“大食物觀”,以林糧、林果、林蔬、林藥、林水、林菌為依托,充分利用林區資源純天然、無污染、原生態的優勢,推出“蒙漢王”“諾敏山”“冷源”“冷極”等知名品牌,打造自治區優質森林食品聚集區。“冷源”黑木耳斬獲2024年世界林產品及木制品展林下經濟產品與森林康養類特等獎,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獲此榮譽的品牌。
搶抓CCER重啟機遇,編制了自治區區域碳中和市場試點方案,開發造林碳匯項目4個,并實現自治區首批掛網公示。積極履行國企社會責任,捐贈3萬噸價值150萬元的碳匯產品助力“十四冬”實現“碳中和”,累計銷售碳匯產品達6000萬元,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持續發力、擔當作為,奮力蹚出一條符合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提升森林生態價值實現的新路子。
聚力將生態礦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與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三方合作成立大興安嶺礦業科學研究基地,通過科技創新和中央—地方—企業多單位合作,創新成礦理論與勘查技術,實現大興安嶺中北段地區找礦重大突破。
十年間,內蒙古森工集團經過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一批又一批固根本、利長遠、強支撐的產業項目如火如荼持續推進,林區五大產業板塊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逐步構建起了獨具森工特色的現代林業產業體系。
從“生活焦慮”到“幸福滿滿”共享改革發展紅利
2024年,內蒙古森工集團啟動職工健康服務項目,為職工和家屬提供遠程視頻醫療服務和就醫協助服務,足不出戶就能解決日常健康問題,林區職工群眾贊聲連連。
伊圖里河林業公司職工李繼偉的岳父在當地醫院確診前列腺癌,由于老人身體虛弱,外出就醫困難,使一家人陷入焦慮中。李繼偉通過健康服務項目視頻醫生平臺,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主任醫師“面對面”遠程在線交流、探討病情,醫生在線查閱了患者的病歷、化驗結果、影像資料以及臨床用藥等情況,為患者制定了治療方案。
“這項服務真是太方便了,手機上就能看專家,我們全家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李繼偉激動地說。
內蒙古森工集團始終把為職工謀幸福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傾聽職工群眾呼聲,牢記職工群眾利益,千方百計改善民生,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截至2024年末,通過職工健康服務項目累計服務職工及家屬2.3萬人次,有效緩解了職工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問題。
扎實做好困難職工幫扶工作。2024年,內蒙古森工集團籌集送溫暖、金秋助學資金780萬元;投入資金170萬元慰問參加夏季雷擊火撲救的職工;發放家庭經濟無息借款1231萬元,扶持648戶職工發展家庭經濟。
全力以赴解決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森工集團持續實施電信普遍服務項目,解決偏遠地區職工群眾通信需求,累計建設電信普遍服務項目4G基站270座,光纜5269公里,林區重點區域公網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到60%。防火應急道路三期、四期建設項目穩步推進,407公里國債防火應急道路主體建設完工,林區交通路網加速成型。
風雨多經,矢志不渝;關山飛渡,行穩致遠。回望過去,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改革發展成績斐然。展望未來,內蒙古森工集團改革發展步履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