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雪蓮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更多的是從根本因素上表現其存在的合理性。正確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實現其價值的必要前提。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歸根究底就是社會功能論和個體功能論的研究,“社會需要論”的研究方法為社會功能論提供了充分條件,個體功能論則是“人的需要論”的自然結論。無論是從社會需要還是人本身需要出發,都只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進行了外部解釋。
從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哲學角度看,功能和結構是一對相對應的范疇。主要通過事物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來揭示事物間的聯系和發展過程的概念。功能即一種事物作用于其他事物的能力,功能與作用表述的是同一過程但闡述的角度不同。從事物本身出發,指它具有的能力,而就事物間的關系來看,是指其有什么樣的作用。所以,功能有兩層含義即事物與能力、功效與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各組成要素的構成方式及其與外在環境間相互作用是變化產生的特性和產生的效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具體表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外在環境的關系,所以對思想政治教育與外在環境關系的理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具有的情感屬性和其活動的情感作用就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具體表現在評價作用﹑調節作用以及強化作用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實踐活動,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是人生命的三重表現。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活動是以人的自然生命為基礎,塑造完善社會生命最終完成精神生命的過程。其實質是構建人的思想品德的過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一個具有穩定傾向性的整體。這個整體是以世界觀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為三個子系統的多種要素構成的。所以,情感的作用對于以情感形式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活動初期的評價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形式存在,在活動初期起評價作用,即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所要傳授的內容進行評價。評價活動是人以主客觀間的價值關系為基礎,感知和判斷是否對客觀滿足或符合主體的某種利益和需要,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功利性和目的性的一種意向性心理活動。這種情感評價是主體感受、體驗的自然流露,體現其對社會倡導的一些政治觀點、道德規范、思想觀念的直接感知和領悟。人對客觀道德事實、政治現象是否滿足其自身需要的一種情感體驗,反映出人內在的道德需要、政治要求是否得到滿足。當這些要素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時,就應接受教育,反之,拒絕。可以看出,情感的評價作用,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十分重要。如果各要素不能引起人的積極情感體驗,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無法融入思想政治者的工作當中,更談不上外化實現了。
二、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活動中期的調節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在經過初期的初步評價和過濾后,進入人的情感心靈世界,才有可能轉化為自身行為。從內容看,思想政治教育可謂是一種價值教育,它指導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所以,就知識形態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評價性知識。作為評價性知識進入人心靈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由于已經過了情感過濾,并且也進行了相應的情感交流,所以,這些教育內容就沉淀為人的內在需要,情感追求的目標,調節著人的價值取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后期的強化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其是以實現人的自我教育為最終目的。也就是說,教育過程的后期就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這時的教育情感,主要是對改變和鞏固個體行為起到強化作用。其中包括正強化和負強化。個體行為因為得到肯定的情感體驗而得到鞏固且轉化為穩定的情感存留下來的現象就被稱為正強化。所謂積極的情感體驗,是由能滿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進這種需要得到滿足的事物引起的。相反,負強化指的是個體的行為由于受到否定的情感體驗而發生改變的現象。在自我教育過程中,情感的正強化,促進人做出道德的行為,情感的負強化,阻止人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情感作為一種內在的心理體驗,在人的自我教育中指引著他們的行為,它一方面以心靈交流的形式溝通著人們之間的共同感受,實現著主體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則是通過直接認知體驗道德關系,也就是說不借助于理論、觀念等手段,僅憑直覺、現象、依靠情感積累來進行道德判斷、并選擇和做出道德的行為。所以,這種教育情感的強化作用有力的證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體現了教育學上“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本質。
(作者單位:綽源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