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黨的十九大,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劃時代的里程碑,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凝聚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開啟新征程的歷史性盛會。十九大必將對林區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何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導下,全面深化改革,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就成為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認真領會,深入思考,并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深入學習,堅定不移地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
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必須精讀原文、深悟原理,特別是把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和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科學指導、根本遵循、行動指南,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實質和豐富內涵,以全新的精神狀態、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政治熱情,把智慧力量凝聚到黨的十九大確立的宏偉目標上來,更加堅定自覺地樹牢“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維護核心、追隨核心、捍衛核心、愛戴核心作為最大的政治和最重要的政治規矩,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行動上堅決。同時,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將十九大精神貫徹到林業局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落實到各項工作中,為全面建成小康林區、實現林區歷史性轉折貢獻力量。
二、牢記使命,全力抓好生態保護建設
在十八大報告的基礎上,十九大報告進一步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提得更高、更具體,是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在重要性上,把建設生態文明闡釋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理念上,提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目標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作為務林人要貫徹好十九大精神,就是要牢記積極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緊緊圍繞“發揮生態功能、提供生態服務、維護生態安全”的職能定位,聚焦生態主業,著力構建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長效機制,建設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確保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加、森林資源質量持續提高、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持續提升、生態功能持續增強,切實肩負起建設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一是嚴抓“管”的環節,全面推進依法治林,健全森林資源管理體系,嚴厲打擊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行為,堅守林緣“紅線”,確保生態功能區的完整性。二是緊扣“護”的環節,健全完善森林管護制度和管護網絡責任體系,確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三是突出“育”的環節,加強苗圃建設,優質高效地完成森林經營任務,切實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四是做實“防”的環節,抓好森林火災防控和病蟲害防災預警體系建設,確保森林資源安全與健康。
三、搶抓機遇,加快推進轉型產業發展
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為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路線圖,要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依托克一河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盡快走出一條轉型發展新路,讓綠色產品、生態產品成為生產力,使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一是重點扶持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林區食用菌培植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加工優勢和品牌優勢,探索整合林區資源,共同使用、打造“諾敏山”這一自治區著名品牌,做精做強黑木耳產業。同時,把食用菌產業作為重要的富民項目來抓,在技術指導、市場信息和無息貸款等方面給予幫扶,扶持職工發展食用菌產業,拓寬職工增收途徑。二是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業。依托林區旅游發展總體布局,以“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實施‘旅游+’”為切入點,圍繞沿線旅游、庭院經濟科學規劃旅游業,利用我局所處區位優勢,以興安國家森林公園為主景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豐富內涵,打造好根河———阿里河旅游驛站。同時,重點在庭院經濟上做文章,引導職工發展森林人家,促進職工增收致富。三是加快森林碳匯開發。作為林區碳匯最早的試點單位之一,繼續深入研究林業碳匯政策,積極推進碳匯項目,爭取早日將綠色價值、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
四、以人為本,讓職工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民生為本的理念,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讓職工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增強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一是最大限度地為職工增長工資,并鼓勵扶持職工發展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培植、特色種養、庭院旅游等家庭經濟,努力提高職工收入。二是加大社會保障政策落實力度,把各項惠民政策宣傳到位、解釋到位、落實到位,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三是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建立扶貧幫困、金秋助學等多位一體的救助機制,切實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困難。四是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職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楊慶武
林海日報社主辦林海日報國內統一刊號:CN15-0074林海日報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