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管理局黨干校黨委副書記 劉鵬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對過去五年乃至改革開放40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指引未來林業現代化建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遵循,進一步昭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為林業林區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林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聚焦新時期林業的定性定位,應著力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既要發揮好林業在滿足人民群眾優良生態產品的需求,又要研究林區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林區要認真研究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對林業改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全面了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林業帶來的新期待,補上林業發展的短板,完善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工作舉措,推動林業改革發展繼續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確保林區同全國人民一道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林業與全國一道同步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同時,新時代的中國林業要更好地發揮多產品、多功能、多效益優勢,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要。
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發展森林文化,推動林區各項主題活動向縱深發展。
生態文化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是中國林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林區開展了一系列與弘揚森林文化有關的活動。比如,林區原創歌曲、電視散文展播,攝影、微電影、文學作品創作以及各種主題的森林旅游節等活動,展現了林區自然地理風貌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提升了林區的知名度,弘揚了森林文化,更重要的是吸引了更多的人來關注林區林業的發展和生態建設。但總體的感覺是各項活動林區特點不明顯,特別是各主題的活動節,缺乏可持續性,具有明顯的“運動式”特點,后續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的衍生品的挖掘和推廣不夠,在推動林區旅游業、弘揚森林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發揮還有相當大局限,能夠深及骨髓、支配行為、影響深遠、厚植森林文化的土壤在林區還沒有真正形成,森林文化的培植和培育還處在淺層階段。
三、實施科技創新戰略,提升科技在引領林業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國林業建設進入攻堅克難和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林業科技工作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林業改革發展大局,強化應用,突出成果,在支撐生態建設、引領產業升級、服務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五年來林區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4700多項,推廣林木新品種500多個、新技術1000余項,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661項,獲授權專利3659件,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5%,科技進步貢獻率48%,林木良種使用率60.8%。在此基礎上,林區仍然要加強此方面的工作,適應大數據時代對林業現代化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讓科技成果與林業信息成果更好的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
四、以扎實有效的措施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林區。
長期以來,林業林區林工問題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范圍、工作對象、面臨的問題、需要解決的矛盾都具有趨同性。加快林業發展,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依托。林區要對接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方針政策,以推進林業現代化為契機,主動作為,研究提出符合林區實際和林業發展狀況并能夠契合國有林區改革各項工作的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主要措施和政策需求,更好地發揮林業在改善鄉村生態和促進林業職工增收方面的作用,服務好鄉村振興戰略這個國家大局,適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任務和指標安排。
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大興安嶺人精神。
林區開發建設66年來,一直在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大興安嶺人精神,如今,這種精神已經滲透在幾代務林人的骨髓之中,成為林區的寶貴精神財富。當前,發展仍然是解決林區所有問題的關鍵,因此,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不能丟棄、服務于國家建設大局的初心我們不能動搖。同時,我們也要正確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新任務、新矛盾,牢記使命,更好地發揮林業在守護綠色、建設生態文明中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