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〇李春紅
我上中學的時候,學校在距家15公里以外的鎮子上,因為路途較遠,我們這些林場子弟都選擇住校。每周五下午,我們坐林場接送職工上下班的班車回家,換洗衣服,周日再帶上些便于存放的食物,搭乘班車返校。
記得有一年學校放假,恰逢那天不通班車,同學們集體商議后決定步行回家。我所在的學校位于鎮上最西北的位置,回家的路卻在鎮子最東南的方向,穿越這個小鎮要走上3公里,這樣一算回家的路就是18公里。
林區的孩子從小就跟大山打交道,十一二歲就跟著大人跑山采豬菜、采蘑菇、采野果;十四五歲就跟著大人上山拉燒柴,從小摔打出來的孩子,都比較皮實,回家的這段路對他們來說也不在話下,偏偏我從小身體孱弱,是那極個別中的一員,所以當我得知要步行回家的那一刻,心里就充滿了忐忑。
吃過午飯,我們就出發了,我和同住一個宿舍的另外3名女生結伴而行,沒走多久,我們這一行三十幾人的距離就漸漸拉開了。
林區的公路就修在大山之中,由一座座延綿的群山和一片片草甸連接而成,爬上一個上坡,走下一段下坡,再經過一片草甸,腳下的路就在這樣的重復中延伸。當我們再一次氣喘吁吁地爬上一段上坡路時,就遠遠看見走在前面的同學正聚在坡下面的一條小河邊,有的在休息,有的在嬉笑打鬧。下坡的路走起來明顯輕松了許多,我和同伴也加快了腳步,來到河邊洗手、喝水,坐在沙灘上小憩。
在這條河下游的不遠處,是林場的一個作業點,這個作業點叫“七公里半”,也正是小鎮和林場的中間地段,也就是說,到此,我們就算走完了回家之路的前半程。
再次上路后,我明顯感到體力不支了。不知什么時候,腳掌已經磨出了水泡,腿也像灌了鉛一樣抬不起來,走在前面的同學早已消失在我的視線里,我們一行四人落在了最后面。又不知走了多遠,太陽已經偏西,此時的我早已饑腸轆轆、精疲力盡,但前面的路還是望不到盡頭。
就在此時,一位同學的姐姐騎著自行車來接她,她姐姐告訴我們,已經有同學到家了,通知了還在路上的同學家長,這時陸續有人騎車來路上接人,我在身心俱疲、無助又絕望的時候,遠遠看到了哥哥用力蹬車的身影。
一晃這件事已經過去近40年,我已完全不記得當時是夏天還是秋天,因為害怕自己在途中掉隊,我只顧低頭趕路,竟完全沒注意過路上的風景。其實讓我疲憊不堪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累,更有心理上的忐忑和焦慮,壞情緒影響的不只有心情,還有做事的效率。所以當我們決定上路的時候,一定要先調整好心情,記得帶上自信和微笑,心里裝著快樂,路上就是歡聲笑語;心里裝著愁云,路上就是泥濘和坎坷。
人生的歷程就是一段長途跋涉,路上有平坦、有曲折,走上坡路時,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而每爬上一段陡坡,就完成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走在人生的路上,我們還要學會堅持和隱忍,因為越接近目標,就會越困難,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但無論道路有多遙遠、多曲折,只要堅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到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