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豆 油 烙 餅

王琦
2024-07-29
13474

                                                        吳芙蓉 

       機緣巧合,無意間在網上看到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黃油烙餅”的部分段落,便買來整本書——《受戒》,翻到“黃油烙餅”那篇文章,迫不及待地讀完整篇文章。“黃油烙餅”是以中國20世紀60年代的“大躍進”運動為背景,描寫了蕭勝一家在饑餓年代的故事,文章卻勾起我對“油餅”千絲萬縷的情感。   

       黃油烙餅我沒有品嘗過,但是,豆油烙餅卻是牽動我平生味覺的美食。我的心緒被“黃油烙餅”黏著,拉得好長好長,仿佛回到那個物資匱乏年代。   

       我們家里有5口人,沒有重體力勞動者,所以每月5口人的定量白面只有幾斤,豆油也是以人口數量按“兩”計算限購的。節儉的母親總是把精細糧食和豆油積攢起來,留著家里招待客人時食用。素日,我們常吃的只有玉米面窩窩頭、大餅子、發糕。說起豆油烙的餅子,那時候我們家打牙祭的有一種兩合面餅子,叫鍋出溜。母親在玉米面里摻上少量的白面,放入老面肥發酵后,加入糖精,攪成面糊狀。烹飪時,用勺子把面糊一勺一勺舀出來,沿著鍋邊倒入熱鍋里,面糊就會順著熱鍋流下去,迅速定型,形成一個橢圓形的面餅,一勺面糊就是一個餅子。待面餅定型半熟,母親用鏟子把面餅鏟出來放在盆子里,等一盆面都烙成半熟的面餅后,母親在鍋里放入少量的豆油,把半熟的餅子再用油烙一下,油香混著面香迅速溢滿全屋。母親說,這樣烙出來的餅子既省油又好吃。  

      記不清那年是幾歲,遠在齊齊哈爾的爺爺來看我們,我們姐弟幾個興高采烈圍著爺爺聽他講故事。母親把家里積攢的白面和豆油拿出來,烙了兩張金黃的香噴噴的油餅。母親邊把油餅端上飯桌邊悄聲告誡我們:“那是給爺爺吃的,你們不準吃!”我們手里拿著玉米面餅子,流著口水眼巴巴地看著爺爺的白面烙餅。那餅飄出的縷縷香氣一直在逗弄著我們的嗅覺。終于,小弟忍不住了,眼睛盯著爺爺,小手怯生生地伸向油餅……啪!爺爺一筷子落在小弟手上。“這孩子,你們怎么教育的,太沒規矩!”母親趕忙抱走大哭的小弟。嚇得我們誰也敢不吭聲,趕緊悶頭吃飯,再也不敢覬覦爺爺的油餅。           “把這半張餅給孩子們分了吧!”爺爺吃完飯,告訴父親把他吃剩下的半張餅分給我們。那是我第一次吃白面油餅,餅皮香香的脆脆的,掀開餅皮里面的面餅一層層油汪汪軟顫顫地,我小心翼翼一層一層剝開油餅,每一層都薄薄的軟軟的,我不舍得一口氣吃完,就一點點地慢慢品嘗,想讓這樣的好味道長久地延續下去……  

      我曾經怨過爺爺:“好狠的心啊,竟然因為一張烙餅打小弟!”。現在想想,那半張餅不是爺爺吃剩下的,是爺爺特意留給我們的。爺爺從小受私塾教育長大,頭腦中封建禮教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根深蒂固,在爺爺心里孝老敬親、老幼尊卑是必須遵循的生活法則,他是在用他的方法教育他的兒孫們孝敬老人。  

      小時候因豆油烙餅不理解的事情,隨著年齡增長也漸漸變得明晰。在那個貧窮的年代,男人多是家里的頂梁柱。有的人家男人要干重體力工作,所以男人在家里吃“小鍋”的就比較多。

    “小鍋”就是體型較小的鍋做的別樣少量好吃的飯菜。所謂的好吃不過是主食細糧,菜的油水大一點。那時候,一般家庭人口都比較多,家家使用大鍋做飯。  

      記憶中,表大爺就是在家里吃“小鍋”的。有一次我去找表姐玩,廚房的桌子上擺著一盆玉米面大餅子和幾碗清湯寡水的菜湯。大娘和幾個孩子正悶頭吃飯。 

    “蓉,過來,進屋里來!”表大爺招呼我。桌子的高度與我的下巴齊平。我的眼睛正好瞅見表大爺的桌子上擺著一盤金黃的豆油烙餅,一盤金燦燦的炒雞蛋,一個酒壺,還有一個小酒盅。表大爺撕了半張油餅,夾一塊炒雞蛋卷在餅里,遞給我:“吃吧!”我知趣地推辭,手卻不由自主地接過“油餅卷雞蛋”,咬上一口,面香、油香、蛋香溢滿口腔,滋潤著我的味覺和缺少油水的腸胃,那味道讓我至今難以忘懷,也使得我對油餅卷雞蛋情有獨鐘。

       記得,那是一個極寒的冬天,身為警察的父親冒著嚴寒去山里工作,著涼,得了急性腎炎。在那個貧窮的年代,白面和豆油是很金貴的食物。父親住醫院治療期間,母親單獨給父親烙油餅吃。孩子們希望父親早點好起來,沒有人垂涎父親的油餅。等到父親出院,身體沒有完全恢復,母親就單獨用家里少量的白面和豆油給父親烙油餅做雞蛋湯補充營養,也就是所謂的做“小鍋”飯。父親看著幾個年幼的孩子怎么也吃不下去,母親就讓父親單獨去里屋吃飯。父親不肯,便與全家人坐在一起,他把油餅和雞蛋湯分給我們共同食用。父親告訴母親:“不要單獨給我做小鍋,咱們全家人要有福同享,好吃的東西一起吃,才香!”

      伴隨我們一生味蕾對美食的認知和記憶都來自童年,這種食物體系的偏好是對童年的回憶和對家人及食物的深厚感情。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吃的東西應有盡有,可我依然對豆油烙餅情有獨鐘。母親烙的油餅無論是燙面還是冷水和面,都香軟可口。母親說:“燙面餅軟和但餅缺少韌性。冷水和面的油餅又軟又彈。”我學習了多年,烙餅的手藝仍然遠不及母親。 

      一篇文章勾起點點滴滴的往事縈繞在心扉,豆油烙餅的故事雖然已經時過境遷,但畫面依然清晰可見。流年如夢,豆油烙餅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故事,溫暖著我的記憶,讓我對生活心存感恩,感恩偉大的祖國、感恩與時俱進的新時代,感恩現在美好富裕的新生活!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