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照鏡子時,你可能會在臉上看到父母的影子。英國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的面部特征還能反映出童年時期的家庭狀況。即使到耄耋之年,這些“歷史”依然能通過面部展現出來。
長期研究
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調查292名老人。這些老人均出生于1921年,是洛錫安地區1921年出生人群調查參與者。這項調查主要關注當年出生人的健康狀況,將貫穿受調查者的一生。
研究人員希望弄清,受調查者童年的生活狀況能否通過他們面部或身體的對稱性表現出來。為此,受調查者先填寫問卷,描述11歲時家中的生活狀況,包括父母職業、家庭成員數量、每個房間居住的人數以及是否有室內衛生間等。接著回答有關自己在中年時期職業的問題,幫助研究人員判斷他們成年后所處的社會階層。
研究人員通過對比受調查者83歲時的面部照片,判斷他們面部的對稱程度;等到受調查者87歲時,研究人員再測量他們手指長度、踝關節、手腕、手肘寬度以及眼睛高度,判斷他們的身體對稱程度。
成為印記
研究人員分析數據后發現,童年生活水平與面部對稱程度間存在聯系,童年生活越困苦的人,年老后臉部越不對稱。
研究人員說,早期環境因素,如營養狀況、疾病、父母吸煙與飲酒習慣都會影響兒童健康和成長,在他們臉上留下永久“印記”。就算成年后經濟狀況得到改善,這一“印記”也不會消失。
參與這一研究的資深研究員伊恩·迪里教授說:“面部對稱性是發育穩定性的標記。發育穩定性指的是身體經受環境刺激、保持發育正確方向的能力。我們最初不知道面部對稱性究竟是會模糊地記錄下早期生活的壓力還是整個人生中積累下來的壓力。研究結果顯示,童年生活艱辛會在臉上留下痕跡。”
他說,這一聯系并非特別明顯,這意味著,還有其他因素同時影響面部對稱性。
分析原因
研究報告發表于《經濟學與人類生物學》雜志。
研究人員說,與女性相比,男性面部對稱性與童年時期生活狀況聯系更緊密,他們成年后面部越對稱,代表童年生活條件越好。
微軟—全國廣播網(MSNBC)29日引述研究報告主筆之一、愛丁堡大學心理學教授蒂姆·貝茨的話說,研究人員對這一結果感到吃驚,在他們看來,面部對稱性,而非身體對稱性,更容易受到童年生活狀況的影響,可能是因為面部特征更具可塑性,可以從更大程度上反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