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小時侯,我們也常會有些不明就里的怪癖,比如哪個孩子逮住一只青蛙或蛤蟆,我們就會圍成一圈,將那小生物扣在一個瓷盆下,大家輪流敲打瓷盆,嘴里還念叨著:“蛤蟆蛤蟆氣鼓,氣到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殺豬,氣得蛤蟆直哭;八月十五宰羊,氣得蛤蟆撞墻;八月十五放炮,氣得蛤蟆上吊……”
于是在我幼小的心里,八月十五,實在是一個充滿了神秘誘惑的日子。
那是一片如水的月光,緩緩地流瀉在寧靜的小村落里。
吃過晚飯,一家人就圍坐在院落里。父母將洗好的葡萄、沙果,還有瓜子花生,西瓜和月餅之類的食品擺放在院中的木桌上。這些惹人流口水的東西平素是根本吃不到的,因此我們兄弟姐妹都表現得乖乖的,等著父母拜月后,再把這種類多數量少的供品按粒或按塊平均分好,然后領得自己的那一份,坐在一邊極其香甜的品嘗起來。這時,母親就會指引我們看天上那輪明月,讓我們看那影影綽綽的桂花樹,恍恍惚惚之間,似乎還真的能看到砍樹的吳剛,搗藥的玉兔和嫦娥寂寞的影子。母親就開始繪聲繪色地講嫦娥奔月的故事,不大會兒功夫鄰院的小孩子們也都被吸引過來了,母親就得再“加場”,講玉兔下凡受貶,吳剛犯錯被罰,還有吳三桂以月餅傳信起義等一些故事。
不知不覺月上中天,母親講累了,就回屋休息了。我們這些孩子繼續留在院中玩耍。姐姐帶領我們玩“木頭人”的游戲,大家一起拉著手轉著圈說道“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隨著話音落下,大家就松開手保持著固有的姿勢不動,誰若是先動了笑了眨眼了,就輸了,要表演個節目大家才饒過,然后繼續下一輪游戲。因為我總是控制不住先笑,所以被罰背了幾首唐詩。
玩膩了,不知道誰提議玩“斗嘴”,大家開始搜腸刮肚地想詞了,鄰居楊家小妹率先挑戰三哥了:“三哥三哥,想討老婆,老婆不嫁,嫌哥牙大……”大家跟著一起哄叫起來。只見三哥略一沉思,隨口回敬道:“楊家小妹真奇怪,半夜起來偷麻袋,被人逮住用腳踹——大哥大哥你別踹,我是楊家大腦袋!”三哥的回敬惹得大家再次哄笑。
“三哥三哥你別得瑟,欺負小妹算什么,有話你就沖我說,看你本事有幾車。”楊小妹的哥哥又挺了出來,大家的熱情更加高漲起來,嗷嗷地怪叫著助威。
“楊大腦袋楊大頭,半夜起來上茅樓,茅樓里面有毛猴,嚇得大頭屎尿流……”
“哈哈哈……”我們笑得都要岔氣了。幾個回合下來,三哥又穩穩地登上了“盟主”的寶座。
“咱不斗嘴了,玩‘電報盒子’吧!”“盟主”的提議立刻得到大家的響應,然后以“呼啦呼啦單”的形式選出了邱家小哥當第一任“電報員”。“盟主”用腳尖在地下畫了一個圈,然后把放在圈里的一個鐵罐頭盒子一腳踢出去老遠,趁“電報員”跑出去揀盒子的空,大家四散藏到柴堆、草垛、門后,躲避“電報員”的“鷹眼”。誰若被抓到,誰就是下一輪游戲的“電報員”。幾輪游戲下來,我們已經跑得滿頭滿臉的熱汗了。各家的母親呼喚著孩子回家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小弟不見了,慌得四下尋找起來,才發現他鉆在草垛里睡得正香。把他叫醒的時候,他嘴里還在含混地喊著:“青山,電報——”
月亮圓了缺,缺了又圓,又是一年中秋夜,月依舊是從前的那輪月,只是那片如水的月色里,那渺遠的歡笑聲,是不是早已結凍成霜?(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