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我的記者生涯

spring
2011-10-28
4762

 

         新中國第十個記者節又要到了,作為多年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的我,每每這個時候,心中總是有一種情感在涌動,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情結

        作為電視人的我工作的經歷十分簡單,兩年的上山下鄉”;三年的軍旅生活;五年的實驗教員二十七年的電視新聞工作構成了前半生最主要的經歷。

         要說上山,和我的同人一樣都是一種人生的無奈選擇;軍旅生活則是任何時代熱血青年的向往師范學校的五年是我認知社會的開始而新聞工作的27幾乎經構成了我生命的全部。

人們常說:“不要把愛好當職業,不要把……而我所從事的職業和工作卻全部與愛好有著密可分的聯系。

1980年我從部隊退伍后,在職業選擇我決然選擇了林業師范學校,從事我所愛好的物理實驗員工作

1985我還是在興趣和愛好驅動下,告別了林業師范學校物理教研室親密的伙伴和同事告別了剛剛認識的學生,調到了林管局電信處微波籌建辦(林區新聞電視組)從此,開始了我的記者生涯。

 當時的林區新聞還不能定期播出采訪和制作設備條件十分差沒有演播室和固定的辦公場所,人員也只有四、五個(有的經常不在家)。記得當時有兩臺還算先進的索尼DSR--1800攝像機(有一臺在北京修理),盡管低照度特性、色彩還原十分差,但是價格在當時來說十分昂貴。雖然我在學校有過五年的儀器使用經驗,但每次動用都要遭到領導的呵斥和提醒,在這種嚴格的管理之下,我很快熟悉了設備,進入了工作狀態。這期間,我采訪的第一條新聞是《林管局在教師節贈送教學桌椅》。

電視記者職業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每次采訪都要一手拎著攝像機,一手拎線軸、燈架,身背錄像機(VO--4800)往返于采訪現場和老電信的五樓之間,體力消耗極大。回來后還要撰寫稿件、錄制、播發。盡管如此還是對采訪充滿激情,每次采訪前都要了解現場的光線條件和電源位置,以保證拍攝的質量,播出時要急著趕回家去和家人一起觀看已經看了多少遍的節目。盡管費盡心機,播出后還是經常有人問我“老弟,我不是那么丑啊?其實不是他丑而是我們的設備太差了。當時的制作設備只有兩臺VO--5850編輯錄像機(后來烏爾旗漢林業局又送了一臺)和一臺RM-440編輯控制器,還有兩臺32英寸的日立電視機就購成了采編設備的全部。今天我看到年輕的記者的記者手拿小巧輕便、照度要求極低的攝像機,小巧便攜的筆記本非編,靈敏度極高的無線麥克,呼來喚去的采訪車,羨慕之情油然而生,要知道你們現在的裝備是那個年代的我們想都不敢想的啊

        條件的簡陋,設備性能的低下并沒有降低我創作的熱情,在19851986兩年間,創作出一系列的新聞、專題作品代表了我當時的新聞水平,《路林協作?共圖大業》、《從林海到海洋一訪大連療養院》《祖國北疆行》等。

        電視新聞作品的創作是一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更要有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同時也是遺憾的藝術。讓我難忘的是在拍攝《祖國北疆行》時,結尾的鏡頭應該采用跟拍的手法,長時間延伸才能使結尾更能讓人品味無窮。而我在拍攝時結束過快,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這些教訓使我在每每拿起攝像機時都要自我提醒,類似的問題再發生

1987年,我已經成長為一名成熟的記者1987年又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綠色來的十分晚,從4月份起蒙古國的草原大火就燒到了林區,4中下旬林區遍地都是火,一直燒到了628420庫都爾發生特大森林火災,50多精干的撲火隊員葬身火場56黑龍江漠河大火燒遍全城,震驚世界作為電視新聞記者的我也積極投入到救災宣傳中去。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和我的同事張海鵬住在演播室的地板上,不分晝夜拍攝接送災民、支援撲火物資的新聞,第二天還要制作播出。在采訪圖強林業局的消防隊長在支援西林吉返回的途中翻車燒傷,聽他講述了火場的慘象,感受到了大火的無情。在隨同布赫主席等領導視察災區時,看到了全民動員支援災區的情景,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628在召開全國的防火會議期間,聯合廠突發大火,在沒有任何領導指派的情況下,我們當時的全體記者主動拿起攝像機直奔火場進行采訪,充分體現了我們那一代新聞記者應有的新聞敏感和職業素養。

在兩個月的時間里拍攝了大量的素材,并播發上投了大量的新聞稿件,為宣傳林區人撲火救災支援災區的無私精神為后來的爭取國家投入做出了我們應有的貢獻。

有人說記者是無冕之王,其實那是記者光彩的一面,是職業的榮耀,是弱者面前的表象。人們看到的只是記者酒后臉上的紅暈,看到的是參加活動時人前馬后的身影和后送的相冊(當時就送相冊)。在有權、有勢人面前記者也不過是草民一介,有多少人能看到我們翻山越嶺、趴冰臥雪、吃不上、喝不上的生活。林區的記者更是艱苦的,總是游離在主業的邊緣。在林業系統內我們是副業,而在廣電系統我們又是系統外,沒有正經的“番號”,看了《永不消失的番號》,深深理解片中人物“李大明白”等人的心情。但是我相信所有的記者都一樣,在采訪、錄像等等諸多的工作中吃苦挨累不算什么,強者的藐視對記者也算不了什么。

我當記者時遠沒有現在的條件,就拿采訪用車一事來說,就受盡了眼。經常是陪著笑臉強壓怒火等著派車其實記者乘車不僅僅是享受,更主要是為了設備的安全和工作(冬天設備上霜后短時間內無法工作)。所以今天我從事管理工作后,我提出了用車采訪優先,攜設備近距離可以乘臥鋪的規定。對記者就是要給以形象和工作上的尊嚴與便利。

1989年,大火剛過,林管局為了汲取教、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決定在全國林區內率先自己拍攝森林防火電視小品組建了由劉玉林領隊馮漢軍撰稿韓忠祥編劇崔志平、張海鵬攝像、制作,趙淑梅做演員森林防火電視小品攝制組,開始了電視小品的創作。

拍攝是在一沒經驗二沒設備的條件下開始的,第一站選在克一河林業局開機,原想借用他們的DSR--M3三管攝像機,但只拍了一天設備就發生了故障當時的感覺是世界日到了人丟大了,本來向下借設備就夠丟人的了,如果人家說林管局電視臺來的人把設備弄壞了”,我們將如何見江東父老?經過了一夜的反思和研究,最終決定把故現象如實報告好在克一河的同事李有利設備原來就有毛病,不是你們的事,我們這才如臨大赦一般。

當時小品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印象并不好,說到哪里去拍小品好像是去磕磣誰似的,特別是在領導者的心中更是如此。要說伙食還可以面上得過去,參照報社記者待遇),一說采訪的配合,就說:“品什么品?要品回家品去!”用車更是困難,至今我記得老馮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在早晨天還沒有亮就冒著初春冰冷的小雨,手拎、肩抗全部裝備由山莊步行去車站的情景。

年輕時的工作是艱苦的也是快樂的,不會分鏡頭我們干中學沒有搖臂攝像機我們用鏟車,沒有字幕機我們把片頭寫在電視機的屏幕上(其間烏爾旗漢在設備上給予了大力支持),還敢“二虎吧唧”的在真墳邊上放火(劇情需要)。在從圖里河來的DSR-M3A攝像機和派來的小李、小王的監護下,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大風天》、《我以為不會》等七集電視小品,在以后每年春季森林防火期播放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是當時全國林業第一家以電視小品形式宣傳森林防火的。

1988年到1990年,宋占斌、張長首、李秀婷等一批全日制大學生分配和調入我臺,新聞業務人員也擴充到了十幾個人。有了正規的大學畢業生和專業新聞業務人員,充實了以轉業軍人(我和張海鵬)、接班人員為主體的人員隊伍,更主要的是我們有了自己的專職男、女播音員劉濤、白淑芬和劉麗穎,再有稿件不用東奔西跑的借播音員了。開始了我臺新聞宣傳人才濟濟的鼎盛時期,那時我任編輯部主任后任總編室主任當時任臺長(林管局電視、電信處副處長,林區報告文學作家)的王建逢,也以他的才思開創了《山里人素描》、《春防動態》、《了望塔》等一系列優秀欄目。設備也更新為盼望已久的三管攝像機(日立Z-31)。業務、部門的劃分逐漸清晰,學習、業務活動不斷開展,各項工作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1990,王建逢臺長又親自率領我和宋占斌開始了紀實系列節目《大寫的山嶺》的拍攝。

這次采訪是我永遠難忘的一次,在長達一個多月時間里,采用“陸、海、空”多種交通工具,走遍了林區北部林區,行程長達1500公里。

    采訪的第一站是根河航站在航站王忠保的幫助、陪同下,歷時四個多小時沿國境線飛到北部原始林,第一次航拍了大量珍貴的素材,也為后來航拍積累了經驗。臨登機前我把記者證等雜物還有零花錢交給臺長保存,他玩笑著說把黨費先交了?說的我心頭一緊,但是我還是登上了飛機。我想這就是記者的責任感吧!在職責和任務面前是無所畏懼的。

完成了航拍,我驅車到達了莫爾道嗄林業局,在局招待所大胡子所長十分不待見的表情下

  • 腦筋急轉彎

  • 返回列表
  • 謎語

  •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