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看著八十歲的母親,滿頭的銀發,縱橫的皺紋,回想起母親操勞的一生我不僅潸然淚下。
母親出生于貧窮的農村,從小養成了勤勞樸實的性格,成家后父親在縣城工作,照顧不了農村的家,母親不但承擔起了全部家務,還要參加繁重的田間勞動。那時孩子小沒人看管,大姐為照看弟弟而耽誤了上學,為此久久不能釋懷。尤其我小時淘氣,上學不爭氣,驢脾氣,著實讓母親格外操心生氣。
為了生計,母親六十年代初帶著三個孩子隨父親來到了剛剛開發建設、條件艱苦的林區 ,把家安到離局址偏遠的農牧場(后建林場),隨著我和妹妹的降生一家七口人生活的負擔就更重了,為了多掙點錢,母親參加“婦女隊”干些零活,勤儉節約精打細算過日子。那時糧食實行定量供應總是不夠吃,母親只好春夏挖野菜,秋天采蘑菇,起早貪黑種上幾畝菜地讓我們能吃上新鮮的蔬菜,還要儲存夠一冬天吃的土豆大白菜,每年不僅養十多只雞鴨,還養上兩頭豬,春節了殺一頭解解饞,盡量讓我們生活的更好些。
這樣的生活雖是清苦,卻也其樂融融,可在我16歲時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生活就更加困難了,母親衰老了許多。要強的母親為了把我們養大成人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艱辛,夏天打馬草,冬天拉燒材,還砌過火炕。就這樣母親千辛萬苦把我們五個子女撫養長大,又先后為我們成了家,我們有了孩子,母親還幫著照看,如今孫子都結婚了,而母親卻老了。
回想母親的人生之路,從小出生在解放前受過苦,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挨過餓,在林區時住過帳篷受過凍,搬到農牧場時沒有電,文化大革命父親挨“批斗”母親遭白眼,我們稍大一點了父親又離開了……這點點滴滴就組成了母親八十個春秋的平凡人生,經歷了新舊社會的滄桑巨變,見證了林區日新月異的巨大進步。期間歷經多少風雨,付出了多少艱辛,流下了多少血汗,只有母親自己最清楚,可要強的母親都挺過來了,沒有被生活的重負壓垮,沒有被失去親人的悲痛淹沒,這也得益于母親比較樂觀的性格。
母親以前有兩個遺憾,一是小時沒上學不識字,二是在林區老了沒拿上養老金,第一個遺憾只能是遺憾了,但第二個卻趕上了林區前幾年的好政策,辦了“五七工”領到了養老金,母親特知足。如今又住進了窗明幾凈的棚戶區樓房,天氣好了還到休閑廣場散散步……甭提多幸福了。